《毛泽东和天津人民在一起》展览在润园开放后,这一地区还有一系列——
五大道地区的“红色记忆”(上)
中老年时报记者:沈露佳 李剑
润园
润园,坐落天津五大道地区大理道66号,是一幢西班牙乡村别墅风格建筑。走进阁楼式大门,水波状白色抹灰围墙的院落,大树参天,绿草如茵,藤萝花架下的甬道穿越其间,突兀而起的高台是休憩望远之地,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
毛泽东主席曾于1951年12月27日至29日来到天津在这里居住,毛泽东字“润之”,遂取名“润园”。
最近,《毛泽东和天津人民在一起》展览已在润园开放,展出毛泽东一生32次来天津的光辉历程,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反响,引发普遍的关注,成为五大道地区一处令人瞩目之地。
在五大道地区,共产党人留下的“红色记忆”,也是很丰富的,是很感人的,有着沉甸甸的份量。
回顾五大道地区历史,人们常常提到民国的政要,清廷的皇亲国戚,来华淘金的洋人,成名的实业家和社会各界名流……他们在这里演绎了很多历史风云。
然而,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五大道地区所开展的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斗争,更是留下永久的“红色记忆”,令人回味不己。
为此,记者采访了资深媒体人、天津市关工委宣传部长贾长华。
一、浩气长存的革命英烈
“恨不抗日死”的吉鸿昌
记者:五大道地区的革命英烈中,“恨不抗日死”的民族英雄吉鸿昌,就是一个深深打动人心的典范。
贾长华:吉鸿昌旧居,位于英租界牛津道牛津别墅(今新华南路庆云里3号)。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1913年,他加入西北军首领冯玉祥的军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32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名爱国军人转变为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从那时起,吉鸿昌原先在法租界霞飞路(今花园路5号)的住处,成为中共进行秘密活动和地下联络的据点,同时在那里印刷党内文件和抗日刊物《民族战旗》等。1934年,吉鸿昌又在这里成立“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选为主任委员。
吉鸿昌
1934年春,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吉鸿昌又携家人搬到英租界牛津道牛津别墅(今新华南路庆云里3号)。作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主任委员的吉鸿昌,又开展了大量革命活动。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法租界国民饭店被国民党特务刺伤,后被法国工部局逮捕,又被引渡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11月24日,吉鸿昌英勇就义,年仅39岁。就义前,他以树枝为笔,在大地写下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的《就义诗》
2009年,吉鸿昌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被毛泽东誉为“特增担荷”的杨十三
记者:抗日英烈杨十三的事迹也是非常感人。
贾长华:杨十三旧居,位于英租界伦敦道伦敦里12号(今成都道鹏程里4号)。
杨十三(1889-1939),河北迁安人。1906年,他考入天津工艺学堂,后在南开中学、直隶省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求学。1920年,他赴美国赛瑞克思大学研习造纸专业,获博士学位。他回国后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任职,首创苇草造纸新技术,为我国造纸工业填补一项空白。
杨十三
当年,杨十三在天津的寓所,位于英租界伦敦道伦敦里12号(今成都道鹏程里4号)。天津沦陷后,他组织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校友,组成“工字团”进行抗日活动。1938年春,杨十三受党组织委派,到冀东组建5000多人的抗日武装,与日军浴血奋战,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1939年6月,杨十三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黎城县八路军总部,提出“必须搞工业,以保证军需”,得到朱德总司令的支持,受命在八路军总部负责军工工作。7月12日,他随八路军总部转移途中,由于长期劳顿造成重病积疴,不幸在大雨滂沱中病故。
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襄垣县土河村召开杨十三追悼大会,由朱德总司令主持,毛泽东送来《悼念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的挽联,赞誉他在“国家风雨飘摇之中”,不惜“特增担荷”!
杨十三烈士塑像
2014年,杨十三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李季达
记者:大革命时期,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李季达在这里开展了艰巨的斗争。
贾长华:李季达旧居,位于长沙道求志里17号。
李季达(1900-1927),四川巫山人。1920年,他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他被派往天津,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在英租界小河道义庆里17号(今南京路一带)设立机关,在那里居住和办公。
李季达
1925年,上海爆发大规模反帝示威的“五卅运动”。李季达在天津积极声援,发动领导纺织工人、海员罢工,动员各界开展各种斗争,掀起天津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潮。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让天津地下党免遭损失,李季达将党的重要文件和天津500名党员名单,存放在法租界浙江兴业银行总行第一号保险箱,使得天津党组织避免了更大损失。
同时,李季达移居长沙道求志里17号,并将中共天津地委机设在那里,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1927年6月,中共临时顺直省委在天津成立,李季达任省委宣传部长、工业部长,兼任天津市委书记。这年8月,由于叛徒告密,李季达不幸被捕,在押期间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
1927年11月18日,李季达被杀害于白骨塔刑场,时年仅27岁。当年,《益世报》进行了报道:李季达“发须过长,但面不改色,立在囚车上,大声疾呼打到军阀、坚持到底等口号”。
李季达烈士纪念展
李季达一生十分短暂,但在他身上展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彪炳史册。
二、为迎来天津的黎明而斗争
动员傅作义起义与获取“城防图”
记者: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五大道地区异常活跃,为“迎来天津的黎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中共地下党秘密活动重要据点,为动员傅作义起义与获取“城防图”,做出可贵的贡献。
贾长华:曾延毅旧居,位于常德道1号,是中共地下党秘密活动重要据点。
曾延毅(1892-1964),湖北黄冈人。他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和爱国思想的旧军人。1915年,他进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与傅作义是同学,并结为盟兄弟。1928年,傅作义任天津警备司令,他任天津公安局长。后来,他一直在军队任职,于1938年因伤病脱离军职来到天津休养。
中共地下党秘密活动重要据点(常德道1号)
曾延毅的女儿曾常宁、儿子曾亚宁在耀华中学读书期间,先后成为共产党员和“民青”成员。1946年2月,耀华中学党组织为培养革命骨干,成立半公开革命团体“未名学习会”,就在曾延毅家中开展活动,并得到曾延毅的支持。
1948年3月,已经到南开大学读书的曾常宁,奔往解放区接受任务。根据中共华北局城工部长刘仁的指示,要她通过曾延毅去动员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在北平起义。同时,又派城工部负责敌后工作的王甦,到天津与曾延毅取得联系,大约每两周见一次面。于是,曾延毅决定通过他与傅作义的老师刘厚同,去直接做傅作义的工作。此后,刘厚同、曾延毅主动地去说服傅作义,为傅作义最后决定起义,实现北平和平解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49年2月,刘厚同陪同傅作义前往西柏坡会见中共中央高层
1948年秋,根据党组织指示,曾常宁还利用曾延毅在军界的社会关系,搜集敌情资料。国民党塘沽专员崔亚雄时常到她家借宿。利用这个机会,她从崔亚雄的带拉链文件包中,取出《咸水沽、军粮城驻防图》,抄写后将纸张折成小方块,及时交给党组织。另外,她还通过曾延毅获取《天津环城碉堡工事图》《塘沽城防图》,很快送达党组织。这些敌情资料,为解放天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解放后,曾延毅一度任天津市政协委员。
向解放区护送人员的地下联络站
记者:当年,这里还有一个向解放区护送人员的地下联络站,一批批党内外人士经过这里奔往解放区。
贾长华:金氏旧居,位于常德道57号、59号,是我党向解放区护送人员的地下联络站。
向解放区护送人员的地下交通站(常德道57号)
金克刚(1920-1998),金氏第十五世。金氏为亦儒亦商的津门望族,清康熙年间从绍兴迁居天津。金克刚于194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电机系,在天津发电厂任工程师,并成为中共党员,积极投身天津地下党的革命工作。他把金氏住宅作为地下联络站,不定期地向解放区护送人员。
当时,主要负责接送从香港、上海等地经过天津转往解放区的人员,其中有中共党员、民主人士、技术人员、学者、演艺界人士,还有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起义军官家属等。他们有的住进旅馆,有的住进学校,有的则住进金氏住宅。
由于国民党特务总是到处搜查,金克刚这样做冒着很大风险。然而,金克刚却把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平日,他让客人利用打牌、跳舞和打乒乓球做掩护,从未露出任何破绽,都被顺利地送往解放区。
解放后,金克刚调北京电力部工作,是电力部电力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威武之师与仁义之举
记者:在解放天津战斗中,解放军在五大道地区耀华中学,攻破国民党军队最后一道防线,标志着天津得到解放。当年,五大道地区出现解放军露宿街头的感人场面。
贾长华:解放天津的战斗是非常激烈的。国民党军队在五大道地区部署94军43师一个团兵力,将民园体育场辟为接送空投物资的场地,并在附近修筑了防御工事。
解放前的天津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我军向天津守敌发起总攻,担任南线进攻的46军,在突破敌军防线后,迅速进入市区。
46军136师407团,于凌晨经墙子河、谦德庄直插重庆道。1月15日上午9时,消灭了驻守民园体育场的敌军,随后向耀华中学挺近。下午,我军在耀华中学的最后一场激烈战斗结束,天津获得解放。
解放军向天津城区突破
战斗结束了,夜晚来临了,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当时,正值四九严冬,战士们在零下20多度寒冬天气里,坚持露宿街头,渴了喝一口凉水,饿了啃一口窝头。有些居民实在看不下去,主动腾出房间,让战士们进去休息,都被婉言谢绝。
一位银行高级职员目睹这一情景,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威武之师,也是仁义之师!
“新中国第一大案”发生地
记者:全国解放了,我们党又面临新的严峻考验,“新中国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在这里发生了。同时,党中央坚定反对腐败的号角,也从这里吹响。
贾长华:马场道54号,在建国初期是中共天津地委办公楼,刘青山、张子善曾在这里办公和居住。
解放初期天津地委所在地
这里原是实业家王仲刘的住宅,少帅张学良也曾来此小住。这是一座英式3层高级别墅,客厅、餐厅、花房、书房、卧室等一应俱全,宽敞的院落有假山、水池、凉亭和树木花草,景色十分幽雅。
刘青山、张子善的腐化堕落,是从这里一步步地开始的。刘青山,1931年6月入党,曾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案发前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张子善,1933年10月入党,案发前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不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俩都以英勇善战而建立功绩。建国初期,国民经济面临种种困难,他们却丧失理智,勾结奸商牟取暴利,过上腐朽糜烂的生活,沦为人民的罪人。
刘青山、张子善公审大会现场
1951年10月,刘青山、张子善的罪行被揭露。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法院在保定举行公审大会,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立即执行。
由此,表明了我党严惩腐败的坚决态度,树立了共产党人执法如山的形象,在全党全社会引起极大震动,起到很强的警示作用。
文章来源:老贾笔谈
编辑:李鹏
统筹:李丽君
正观新闻·正观号
正观新闻正观号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