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咸言遂语 ,作者孙绍振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这一幕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那么,鲁迅认为自己的小说艺术要到什么时候才成熟呢?到《孔乙己》才成熟。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央视一档节目解读《孔乙己》
三个正面描写的场面,写作的焦点,是人们如何感知这个人物。对于这个完全是局外人的小店员。鲁迅很舍得花笔墨,一开头就花了两个大段。感知独异之处在于,小店员的眼光带着不以为意的观感,和孔乙己拉开情绪错位的幅度。小说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个小店员的与孔乙己错位的观感。在他错位幅度以内的,就大加描述;以外的,通通省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写的并不仅仅是孔乙己,小店员的眼睛是一只三棱镜,照出来的是酒店内外、世道人心的光怪陆离。其实,这正是鲁迅的匠心,也就是小说美学。重要的不是人物遭遇,而是这种人物在他人的、多元的眼光中的错位观感。而鲁迅的小说,情节却是被压缩到幕后去,成了次要成分。而人物的感知,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互动的,错综的网络式的动态结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成分。小说原文最后一句话
一个人死了,留在人们心里的,只是十九个铜钱的欠账,这笔账,是写在粉板上的,是一抹就消失的。在世的时候,人们拿他作为笑料;去世了,人们居然既没有同情,也没有悲哀,甚至连一点感觉也没有。这里不但有鲁迅对于人生的严峻讽喻,而且有鲁迅在艺术上的创造性的探索。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