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钞(续)

词寄爱情情更笃的美学表达

2021年2月22日

常常想,一个人在什么样情况下的文学创作最为活跃?一是思想压抑,一是思念家人。这让我想到我们同学中的一个人。我把他颇与庾信作一比况。

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有一位诗人,这个诗人叫庾信。他本来是梁朝的诗人,是个宫廷文人。他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的时候,出使北朝。北朝一看,呦呵,大文人来了!就将他扣下来,不让他回去了。他生活在北朝,想念南朝,想念家乡的人。想念又不能回去,这时候就产生出真情实感。他早先在南朝写的诗歌,是宫体诗,应该说没有什么成就。幸亏他被北朝扣下来了。因此,一个人的人生磨难,可以折磨一个人,更可以玉成一个人,这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另外一点,他具有的南方人的才华,到了北方,一看那里的风物,如此之壮美,如此之辽阔。因此,他就写了很多很好的边塞诗歌。譬如像“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消”,譬如像“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等都写得非常之好。庾信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代诗歌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很不一样,南方是秀美,北方是壮美;南方雨水充沛,北方气候干燥。因此,人的性格不一样,文风亦有很大不同。

为什么把这个同学比作“庾信”?是从他的诗词创作方面说的。一个时期以来,他们夫妇因为一个未退休要工作,一个已经退了休,要到北京去照看孙子。便有了新时代的“孔雀东南飞”。文章绕了一大弯,也应该点到这个“真人”了。

同学中,爱农君对词韵研学甚笃,常借以表达相思,颇有古人逸风,尤以爱怜哀怨见长。以“柳下夫子”或“东篱花匠”昵称,在网络发帖,引来无数粉丝,诗词创作成就皎然若显。同窗好友曾有唱和者,余添列其间,然不及其底蕴赖品。究其理,夫子为词深得花间派正传,婉约浪漫而凄然,不才之唱和却限于现实之肤浅文字,不足为吻合其辞章雅蕴。

今次,有好词者,天津文友襄赞夫子,将其辞章结集出版,全书分有5卷,每卷50首,皆为书法手写,拟用蜀锦印刷,首次入选250首。如此用心,足见其示人金玉,展示大美之宏愿。嘱吾为其作序,虽学力不逮,究理不深,也却之不恭。便以不才对夫子辞章的感悟文字,滥竽充数,假借成序。

仅以夫子写于2018年11月28日并发帖的《几时归雁到襄城》为例,可窥视其“词寄爱情情更笃”之心曲。倘若做些浅易的诠释,便与词人共同感伤这无尽的愁绪。这虽然是他期盼爱妻从北京回到襄阳的表白,但词人却做了美学表达:

漫卷湘帘下镜台,梧桐井院看梅开。(假托女子卷起湘帘,离开梳妆台,来到梧桐院,好像是漫不经心地看梅花盛开;实际上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梳头打扮为哪般?梧桐树应该有凤凰啊!看梅花开想到意中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湘帘”“镜台”“梧桐”和“梅”,都渲染着一种愁绪,让人自然想到“湘妃竹”;想到“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想到梅开梅谢的光阴似箭,不觉中与爱人离别了这许久。)

听凭别绪随风去,纵任离情入梦来。(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别绪”、“离情”是承前启后的,进一步表述心境,一个“听凭”,一个“纵任”写出离别的无奈。风和梦都是稍纵即逝的,然而,离别的愁苦却是时时在心头的。)

管奏吴腔多哽咽,弦翻楚调尽悲哀。(管弦乐一般是善于演奏欢快的乐曲,然而,这里的“吴腔”和“楚调”却“多哽咽”“尽悲哀”,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夜阑长恨谢郎远,辇路生禾掩尘埃。(古人谢安也好,谢庄也罢,与诗人有什么瓜葛呢?是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恨远离自己的人儿?“辇路”旧时是指天子驾车走过的路,这里借指“北京”的路,又是谁在北京呢?张怀奇《颐和园词》:“辇路生禾思故宫,山家献麦悲新饼。”诗人借辇路生禾表达一种难以言状的离别愁绪。辇路为什么会生禾呢?是路上走的人少了,虽然掩盖了落下的尘埃,但却掩饰不了愁苦的心境。)

总评全诗:巧借物象抒词人之愁绪,诗中用典贴切,对仗工整,用韵讲究,所写的景物和思绪丝丝相扣,一个面带愁容的人儿,“听凭别绪随风去,纵任离情入梦来”,心绪复杂,长期离别的无奈,虽然有丝丝恨别之意,也只好用“辇路生禾掩尘埃”来做些掩饰吧。

是的,夫子之词,之所以拥有众多的粉丝,全在于情中有愁,愁又浓情。其中也折射出社会学方面的思考。就业和人口流动,孔雀东南飞,大雁候鸟归,老一辈为照顾儿孙不得不夫妻分居异地,弄出许多悲愁来。不才曾经与夫子有过悲秋的话题,读他的绝句《闻蝉》初步感悟:“似有悲秋之感。仲夏蝉鸣,叹之悲秋。人生苦短,如蝉何异?”二度感慨:“蝉鸣声,欢乐声或悲或喜,尚有文人雅士赏读。底层声,民之声或喜或忧,吾辈岂知?中层声,小知声或叹或唱,又怎成主流?时潮声,社稷声或沉或浮,大江东去!”夫子认为:“古人写蝉,自春秋战国迄今,莫不以悲秋愁别为主题,尚未见之有喜乐题材和等级分别,不知吴兄在何处看到,能否推荐与我拜读?”吾答曰“悲秋主题恒也,古往今来无独有多。秋色秋景易惹文人雅士之愁绪,何止爱农君善婉?吾昨借君绝句狗尾之,非离开悲秋话题而览新途,由蝉声及社区声乃至世间声,有点糊涂郑板桥之穿越,实与爱农君同曲一功,又何去寻找非悲秋诗文?”

也是,秋思,仅仅是文人雅士的一个话题;秋景,不过是借以抒情的一个物象。万没想到,读了夫子的秋词会给人带来思想。由此想到,夫子更多的诗词佳作,不仅仅有“词寄爱情情更笃的美学表达”,更有研习古典诗词写作的技巧借鉴。纵观爱农(柳下夫子)诗词之特点:古朴风格,善于用典,精于推敲,工于写画,浪漫天成。词精画美,写意抒情,寄思寓诗,感怀于物。窃以为爱农君堪当今之婉约浪漫派的新人之鳌首。

夫子不仅工于诗词,其散文也行云流水,夹思想于文字间,令人浮想联翩。记得曾经对其《听雨》做过赏析。看惯了夫子诗词的风景,再品赏其散文画面,读之耳目一新。作者先用一首南宋词《听雨》入题,紧接着说道自己听雨的时间和心绪。夫子擅长愁绪之作,可这篇似乎在春天写的散文,企图一改“悲秋”笔调,想用“春雨的欢跳”演奏春情荡漾的乐章。然细细品读之后,其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回落到“相思苦”的思绪。自傍晚到夜更,独自一个人与一只竹椅相伴,坐在后门过道,一杯单丛茶,几多人生的品味在里面?尽管作者想“静静的,用心去听那春雨的欢唱,用目光去触摸那春雨的欢跳,感觉到春雨润物的细腻,春风送暖的博爱”,但风在吹,雨在下,人在看在听,作者笔下的“风、雨、人”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国画。“凝神着这幅有声无语的国画,沉思的心曲,随着细雨绵绵,有如诗般的韵律,在雨中起落”,思绪的镜头,又拉回到“夜幕悄悄地织上了天空”,穿过天空,跨过时空,“幼年时在雨中的追逐,少年时在雨中的嬉戏,青年时和风雨的搏击。搏击中弹指瞬间,还未翻完青春这本太仓促的书,已过半百的岁月揉进了多少如风如雨的故事”,而时下,作者的妻子儿孙在北京,因工作关系一个人留守工作单位,独自一人只能用“听雨”消遣时光。听雨有声,听雨生情,听雨遐想,听雨赋词。无论是秋雨还是春雨,都淅淅沥沥,都带有浓郁的思绪和笃深的人情世故,都是人作用于雨而幻化的点滴思想,一旦汇入江河,都滚动着时序的年轮!岁月,就在这点滴中成金;岁月,就在这江河中东逝!这使不才忽然想到,爱农君近些年的词作,原来是在此等心境下赋出!是何等的期许,是何等的热盼?虽有飞机高铁任往来,不如思绪诗词来得快啊!

然,所以然!夫子“词寄爱情情更笃的美学表达”成了一道道特别的风景。诗词是文学的,也是人情世故的。在夫子诗词选集即将付梓之际,不才缀以这些文字,序以篇首,但愿不要影响观众看风景!

著作者吴仕钊先生
【简介】吴仕钊,湖北随州随县净明铺人,网名、昵称、笔名:常兴。文学硕士,教授、作家,文化社会学者。曾任中共襄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中共襄阳市委党校正县级调研员。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