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炎热的夏天,第三次阅读完《老人与海》,读前读中读后,我常常在思考这篇字数不多的小说的终极意义。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著名作家。海明威出生在美国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小镇。海明威所处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日趋没落的年代。他当过军人,任过战地记者,又是作家,曾四处游猎,饱经沧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参战,身上多处负伤。战争结束后,他作为美国驻欧洲记者长期居住巴黎,这段时期是他大量出产文学作品的时段,其杰出的才华才开始显现。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获银制勇敢勋章(medaglia d’argento)。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曾赴西班牙、中国等地报道战事(1941年春,周恩来在重庆曾经秘密会见海明威),对一切反法西斯的军事行动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二战”结束后,他定居古巴。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非官方的军事通讯记者,并于1947年获得铜星勋章(Bronze Star Medal)。
1918年,海明威在抢救意大利伤员时,身中227块炮弹片和枪弹头。1944年,他随美机赴德轰炸时,因飞机失事,造成脑震荡。1944年底,他随军深入法国内地,两度受伤。海明威酷爱斗牛和渔猎。有一次,他差点被公牛挑死,在打猎时被飞出的流弹击伤眼睛。
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经受了战争前线的腥风血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解体和西方文明的堕落,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着真切的感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阅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正是这些使他的思想呈现出复杂和矛盾的状态。
而《老人与海》中那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硬汉”精神,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矛盾复杂状态的一种对抗。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年渔夫,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并不平凡的故事……
海明威的作品以自然、清新、精练著称,尤其出名的是其中的对话极为简洁,素有“新闻体”和“电报式”之美誉。相传有一次,记者问他:“你那简洁风格的秘诀在哪里?”海明威很快回答:“站着写。”“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海明威对自己的作品总是精益求精。《老人与海》的手稿,海明威反复读了将近两百遍,才最后完稿付印。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一举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以深厚的捕鱼生活经验将其进行加工和提炼,融汇了他晚年时期在人生搏击中的智慧和勇气、欢乐和痛苦、追求和失望,最终写成了这部享誉世界的经典名著——《老人与海》。
晚年的海明威境况十分不如意,由于伤残的折磨和婚姻生活的挫折,他陷入沉重的精神危机,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因患多种疾病和精神抑郁症而开枪自杀,自己亲手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海明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又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美国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逝世后,美国曾降下半旗致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二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的艺术升华。书中,老人是人类的代表,他的精神象征着人类的力量;小男孩和狮子是勇气和力量的象征,也可以说是青春和希望的象征;大海、马林鱼、鲨鱼则代表着大自然,鲨鱼则象征着邪恶的力量。
老人驾船出海捕鱼斗鲨鱼的过程象征着人生之旅。因此,整个老人与海的故事可以说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看似直白实则经过海明威反复推敲后的简练语言。
比如,开篇说老人已经连续84天没捕着鱼了,作者并没有陈述老人这84天的经历,而是简练地用“这段日子太悲哀了,他真是很不走运”来一笔带过,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种语言风格使作品通俗易懂,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从内容来看,作者通篇采用的是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就连那些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叙述的语言也非常简洁。老人与鲨鱼拼搏的那些惨烈场面,这些简洁客观的语言鲜明地突出了老人那种孤傲、自尊、面对苦难无所畏惧的“硬汉”特质,使读者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回味无穷。
小说中多处采用了对话描写,这些对话明快、有力而且口语化,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同时,作者善于用对话来交代背景、展开情节,起到了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比如,小说开头老人与孩子的那段对话中,读者就能明确感受到事情的发生:前40天孩子是和老人一起出海的,孩子的父母不愿让他跟老人在一起;村子里有人对老人不屑,认为他“倒了血霉”,但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对老人非常尊敬,给他送来啤酒、面包;老人是个捕鱼高手而且在尼加拉瓜的东海岸待过好多年,他还喜欢棒球比赛等。这些情节作者没有特意去交代,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传递出来,读起来很自然。
与此同时,通过对话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老人与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也能看出老人坚强勇敢、内心坦荡、不怕失败,以及孩子的善良、纯洁、富有爱心等性格特点。
老人多次讲到孩子,孩子是他唯一的朋友,他从小教孩子捕鱼,而孩子也在生活上照料他,老人与孩子有共同语言。一个是历经人生历练变得超然,一个是涉世未深纯真无瑕,这样的心灵最能互相辉映,焕发出最亮丽的光彩。正因如此,老人爱孩子,孩子也爱老人。《老人与海》是一首爱的赞歌。
在小说中,作者没有以旁观者的角色来进行心理描写,而是巧妙地运用人物的心理独白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样的手法不仅缩小了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而且使得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都更加生动逼真。
比如,老人与马林鱼较量的那一段,通过心理独白,就能想象到他所面对的对手的强大,进而想象到老人遇上这样罕见的一条大鱼,肯定会有一场非常激烈的战斗。
在心理独白的描写中,海明威融合了另一种写法,将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的叠加使用,使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融为一体。
比如,文中老人的左手抽筋的那段,他直接对着手说:“手啊,你可一定要忍忍啊”;在和大鱼僵持时他对自己说:“你自己也要自信才行啊,老头儿”……这些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叠加使用的语言片段,很好地起到了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
三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有一段记叙了一个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枪鱼,但后来鱼的大部分却被鲨鱼吃掉的故事。早在1939年,海明威搬到古巴时,他就开始计划以此为素材,写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放到他的某个小说系列中。
1951年初,海明威终于开始在他哈瓦那附近的家中创作《老人与海》。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这是圣地亚哥的信念,更是《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要表明的思想。
通过圣地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老人与海》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它描写到作为一位老人的苦境:要与年龄、贫穷、孤独和死亡斗争来努力维持他的身份和尊严,要重新确立他在生活圈中的名声,要与那些他爱的人和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最终,圣地亚哥英雄式的斗争不仅挽救了他自己,也鼓舞了他周围的人,并使他们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圣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个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人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
圣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强者,更是“硬汉”。
而“硬汉”正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面对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1952年,海明威第一次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老人与海》的完整版。随后这篇小说成为“每月一书”俱乐部的精选品和最畅销的小说。它迅速获得评论界的认可,在1953年为海明威赢得了普利策奖。
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成功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提亚哥,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他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于1888年出生于加那利群岛。
1958年这篇小说被拍成电影,由斯宾塞·特罗丝主演。《老人与海》拍摄期间,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曾和海明威一起随第二摄制小组到秘鲁拍摄海上捕大鱼的镜头,因为那边的海流中常有重达1000磅的大马林鱼出没。
后来,海明威在晚年自杀后,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悲痛万分,他再也没有出海捕鱼,常在海边的小屋中接待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回忆当年和海明威在一起的日子。
四
我读过海明威多部小说——《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的雪》《第五纵队》《危险的夏天》《丧钟为谁而鸣》。从海明威的每一部作品中,都能真切感受到他带给读者的“硬汉”精神和终极思考。
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其作品以歌颂普通人的真诚和勇敢为主题。海明威本人也是一个喜欢饮酒(朗姆酒)、狩猎、捕鱼、拳击和滑雪的硬汉。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位令人羡慕的作家却用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而其《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原型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一个清贫的渔民,却能享年104岁。为什么一个拥有了一切的人选择了死亡,而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却选择了活着?
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在给他的渔民老友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信中说: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对自己的不满足和无法满足,最终导致了海明威的饮弹自尽。
毕淑敏曾经到基纬斯特岛上海明威的故居参观,写过一篇有关他的散文,将这位永不言败的“硬汉”的柔情一面描述无遗。当然,毕淑敏还品尝了海明威曾经非常喜欢喝的朗姆酒。这篇文章名字是《海明威的最后一分钱》。在这篇文章里,毕淑敏写道:
我选择到基纬斯特一游,不是因为战争。或者说,也是因为战争——一位擅长描写战争的伟大作家曾在这里生活过,他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
地处墨西哥湾和大西洋交汇的水域,岛上长满了红树林、棕榈、胡椒、椰子、番石榴……天空飞翔着蓝色和白色的海鸟,云彩堆积着,巍峨得好像奇异的山峦。海水由于深邃和清澈,变得近乎紫色,赤红色的水母遨游着,和天边的霞光呼应,构成了诡异的光柱。
基纬斯特岛的确非常美丽,让人沉醉而迷惑。但我想不通,在如此妖媚的阳光下,海明威哪里来的心境去描写流血的战争?我有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心得,总觉得作品是某种地理时空的产物,就像野菊花是旷野和秋天的合谋。
海明威在这个小岛上,写下了《永别了,武器 》《午后之死》《胜利者无所获》 《非常青山》《有的和没有的》《第五纵队》《西班牙的土地》以及《丧钟为谁而鸣》的一部分……这些小说,凿成一级级花岗岩阶梯,送海明威到达了不朽的山巅。
我在海明威的故居内轻轻地呼吸。
这套房子是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波琳的叔父于1931年送给波琳的礼物,海明威在这里生活了8年。原先是座西班牙风格的古典建筑,年久失修,门槛腐朽,墙皮脱落,房顶和窗户也有很多破损。海明威着手组织工匠把房子从里到外来了个大改造。这不是项小工程,尤其是设计方案,有很多是海明威自己完成的。
工作间异常整洁,面积也不算很大。铺着黄色的木质地板,齐胸高的白色书架靠在墙边,古典的西班牙式的圆形写字台摆在地中央,阳光充足得让人想打喷嚏。在介绍海明威的书籍里,写着海明威习惯站着写作,他常常把打字机放在书架的最上一层。但在海明威的故居中,我看到的打字机还是规规矩矩地放在写字台上。
海明威还有一个我觉得很女性化的小习惯,就是爱收藏小动物玩具。比如铁乌龟,背后插着钥匙的玩具熊,小猴子和长颈鹿造型的小工艺品……我在一些名人故居看到的经常是名贵的收藏品,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但是,海明威不是这样的,他这人看到的是一个大作家的率性与真实。
海明威的庭院里,有一座露天游泳池。出门就是天然浴场的岛屿,从咸水的怀抱里掬出一座淡水游泳池,即使在今天,也是奢侈。更不消说,海明威是在半个世纪以前,一举完成此项工程。那时,这颗淡绿色的葡萄,是整座岛上的唯一。
在更衣室和游泳池之间的水泥地上,有一块灰暗的玻璃,落满了尘土。解说员将浮尘拭去,让游客看到一枚硬币镶嵌在水泥中央。由于年代的久远,币面显出苍老的棕绿。
这就是那著名的一分钱了。在观光手册上写着,“海明威曾用两万美元修建这座全岛唯一的淡水游泳池。他说过,要用尽最后一分钱来建造。他做到了,于是在完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最后一分钱,镶嵌在了水泥地上。”
浪漫而奢华的故事。海明威一掷千金为博红颜一笑,有点帅哥的味道。我却多少有些不明白。既然是求奢华享受,就不要这样捉襟见肘。就算捉襟见肘,也不要公告天下。就算要公告天下,也要做得好看一些。这枚锈绿的硬币,歪斜着,尴尬着,好像一张肿了的苦脸。
我把自己的想法对解说员谈了。那是一个被热带阳光晒出一身麦黄肤色的青年。他说,自己祖居基纬斯特,对海明威很了解。
那一分钱的真相是这样的。他陷人了沉思。
海明威的妻子波琳执意要建造岛上第一座淡水游泳池。在她,这不但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海明威出于爱,答应了这个请求,家中当时并非富有,两万美元不是一个小数字,海明威抖空了钱袋的缝隙。施工很混乱,预算一再突破。有一阵,几乎要半途而废。海明威殚精竭虑,把最后一分钱都榨了出来,才艰难地完成了这座划时代的游泳池。
为了表达这份艰窘和来之不易,海明威把一枚硬币镶嵌在这里。
海水拍打着珊瑚礁。往事已经湮灭在不息的浪花之中。我不知道在众多的海明威传记当中,还有没有更权威更确切的说法,关于这一分钱,关于这个来之不易的游泳池。
从故居走出,我们在海明威生前最爱去的那家酒吧,点了一种海明威最爱喝的酒。慢慢呷着。我想,我愿意相信解说员的解释。因为他那麦黄色的皮肤,是一个强有力的注脚。从依然明亮的瓷砖到早已暗淡的游泳池,我在那座葱绿的院子里,除了记住了海明威旷世的才华,还感受着他的率真和独特的个性。
栗晓观察
热情地生活,冷静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