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不落地”之困

歌谣

飞来凤凰名天鸡

盘旋三日不落地

神话传来又传去

山民由此作标记

这是垣曲历山镇近佛村一带自古流传的一段歌谣。相传有只凤凰在村子上空盘旋三日不落地,近佛村自然村之一的“不落地”村名便由此而来。至于凤凰为什么不在此落地,祖辈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因为这里太穷。

近佛之名,因村东南佛云山上的佛云寺而得名,据1993年《垣曲县志》记载,解放前就有此称,曾为乡名、村名。解放后随着行政区域的不断更改,近佛村也几经分合、更名。2021年,冯家山、常家坪、不落地三个自然村合并后,重新启用之前的近佛村名,辖设前坪、后坪、冯家山、毛家沟、不落地、西腰6个居民组,406户,1068口人,村委会设在原常家坪村。三个自然村自西向东依次排列,散落于距离历山镇政府7.5公里左右的沟岭间,总面积50平方公里。

近佛村耕地面积共3200亩,人均仅3亩左右。近年来,因不少村民移居县城,加之年轻人外出打工,目前村里仅85户,146口人,不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且留守的村民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凤凰嫌穷不落地虽然是传说,但重峦叠嶂、地处偏僻、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耕地稀少等诸多因素多年来的确阻碍了近佛村发展的脚步。

近佛村距离运城有150多公里的路程,从同善去往近佛村的路,依山而建,坡陡弯急,好多路段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深谷。其它季节还好,冬天只要一下雪,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村子的人出不去,山下的人上不去,几乎处于封山状态。

近佛村是运城市司法局的帮扶村。从2021年5月24日开始,驻村帮扶队员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3年多。冬天下雪若是碰见上不去山的情况,帮扶队员们就在山下的同善村办公。帮扶队在村里的办公室是租的村民的小院,办公和生活条件相比山下村子也要艰苦许多,特别是在滴水成冰的数九天,山里的寒冷程度可想而知。

翻开市司法局每年度帮扶工作计划和帮扶队员的工作笔记。由易到难,从巩固到拓展,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年多来的帮扶轨迹清晰可见。

——从最初的宣传推介、帮助村民销售蜂蜜、土鸡蛋、核桃、牛心柿等农副产品,到逐步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全力发展牛心柿、花椒、连翘等优势产业,打造养羊、养猪、养牛、养鸡等特色养殖业。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调整完善,规模化种养殖、特色旅游发展等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逐步形成。

“近佛特色”文旅融合之谋划

“要促进文旅生态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多渠道争取开发保护资金,全力以赴抓好近佛村张家大院县级文物保护、古槐树和佛云寺的开发和维护修缮工作,促进文旅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凸显近佛特色”。

——这是运城市司法局2024年帮扶工作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

近佛村周围被历山、佛云山等诸山环抱,东西有西阳河、允西河两河穿流而过,襟山带水,风光绮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仅赋予了近佛村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还分布有佛云寺、张家宅院等多处古迹遗存和人文景观。

调研张家宅院


与村民促膝长谈


召开座谈会

如何将这些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转换为乡村旅游资源,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达到帮扶的最终目的?

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

——所以,就有了2023年以来,运城市司法局领导先后四次深入帮扶村,同当地镇党委、政府领导以及村支村两委的座谈交流,共商发展大计;就有了邀请文旅方面专家们的数次实地勘查、把脉支招;药材专家、药企负责人的实地调研,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分析中药材种植的办法和思路……

文旅专家实地调研


药材专家与村干部和帮扶队座谈

梳理、厘清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脉络,是他们打开“近佛特色”密码的第一步。

——自然生态

山情:历山之名自不用多说。村南域内的佛云山,清历代的县域图上皆有标记。据清康熙壬寅年《垣曲县志》载,佛云山原名为佛山,古称浮山,后清代县志至光绪年间皆为佛山,不知何时称为佛云山。

佛云山海拔1100余米,山深林茂,植被丰厚,风景奇骏。沿途时而穿行于茂密的松林、时而漫步于绿色的草甸,牛羊悠闲吃草、鸟鸣不绝于耳;登至山顶则有巨石峭壁,突兀嶙峋,站于其上,远可望见黄河蜿蜒龙行,群山层峦叠嶂,俯瞰低处梯田阡陌,纵横起伏,壮观美景尽收眼底,是不可多得的观景胜地。

资源:中条山享有“华北地区动植物资源宝库”的美誉,历山自然保护区更是生物资源丰富,仅种子植物就有千余种,中药材和食用菌更是数不胜数。地处历山怀抱,近佛村周围山上分布有连翘、五味子、黄芩、柴胡、桔梗、血丹参、苍术、轮叶沙参等几十种常用中药材和羊肚菌、木耳等多种食用菌,不仅蕴藏量大,且品质十分优质。靠山吃山,一直以来,野生中药材采摘就是这一带村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水况:近佛村东南的滋峪河,是垣曲境内黄河一级支流——允西河的主要支流。垣曲境内共有五条黄河一级支流,从西到东依次有清水河、板涧河、亳清河、允西河、西阳河,均自北向南注入黄河,其中的允西河和西阳河分别于近佛村东西不远处,清历代县志上均有记载。

允西河在近佛村以西,全长60km,古称允水河,俗称东河,发源于临汾市翼城县大河乡的毋鸡沟,入垣曲县境内望仙,经历山、谭家至古城汇入黄河小浪底水库,垣曲县境内河流长44km。东边的西阳河全长56km,发源于晋城市沁水县中村镇下川村,河道主流流经阳城县、垣曲县两县。垣曲县境内流经历山、英言、蒲掌后汇入黄河,垣曲县境内流长39.6km。

得益于充沛的水资源,近佛村村民世代饮用的都是山泉水,甘甜清冽,且冬暖夏凉。旧时用水多不便,皆以肩挑手提,安装自来水后,各家各户院里水龙头里流出的都是山泉水。天然氧吧佛云山,再加上饮用的一直是优质的山泉水,村里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上山下山如履平地,连年轻人都自叹弗如。

——人文历史

佛云寺:位于佛云山顶,在当地百姓中比较知名,今虽仅余遗址,依然香火旺盛。但有关该寺的历史资料并不多,只在清代年间《垣曲县志》中寻见寥寥数语,“治北三十里陡壁峭崖上有古刹,残碑漫漶不可识,……”此中古刹便是佛云寺。

当地流传久远的故事赋予了这座古刹更多的神秘色彩。传说佛云寺建于北宋时期,最鼎盛时有七十余间寺房,百余名和尚,香火十分旺盛。寺院后被一伙歹人占据,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成为当地一害,官兵多次围剿皆因地势险要而失败。后岳家军到此地后,采取前山佯攻、后山出击的战术,火烧佛云寺,才将这伙歹徒一举歼灭。至今岳家军火烧佛云寺的故事在近佛村一带家喻户晓。

经文旅专家对佛云寺实地勘查,佛云寺现房屋是在原遗址上周围老百姓用石头堆砌的简易房,石墙下半部分的砖则为原建筑。现场遗存有一石拴马桩,两通石碑,一通矗立,一通倒地,另有两三块清代残碑。两通石碑虽然较完整,但石碑上的字已“漫漶不清”,经专家辨认,两块较完整的石碑皆为明成化乙未年重修碑。据石碑载,此处原有“龙泉观、佛云寺、观音院、静真庵”四座庙观道庵。残碑为清乾隆年间重修碑和清嘉庆六年的重修碑,仅百余字体积。嘉庆年间的残碑上依稀可辨“勘验查阅碑记断明系兴国寺……渐就倾圮,主持庆宜等体先师祖……王周沐手撰文”字样,而兴国寺的叫法是宋朝寺庙所称,专家据此推算,佛云寺始建时间最少应在宋代,嘉庆重修时此处主持为庆宜,碑文为一名叫王周的人所撰。

佛云寺明成化年石碑


专家辨别碑文


拴马桩

沿佛云寺往南不远处,分别有两眼泉,目前距离近的一眼已干,另一眼积水有潭。龙泉观的名称想必应与这两眼泉水有关。

张家宅院:张家宅院位于原常家坪村,修建于清道光年间,2010年8月被列为垣曲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家坪村并无常姓,而是以张姓为主。据垣曲磨头村张家家谱记载,张家先祖从明朝朱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自临汾曲沃迁于垣曲古城北五里的磨头村。乾隆年间,第九室中有兄弟三人率家由磨头村迁至此处分别在南沟、神住腰、后坪三处开荒耕种,至今已四百余年。

张家宅院为两处并列四合院,北边院落房屋现基本完整,南边院落仅余西厢房。整个张家宅院最令人“惊艳”的,是大门迎面的砖雕影壁,影壁正中是盛开的栩栩如生的牡丹,上有凤凰落于其上,属传统凤穿牡丹图案,取富贵和繁荣之意,周围围绕着花卉、走兽飞禽等吉祥图案。两侧一幅砖雕楹联保存完好,内容为“峰开四面且看云出鸟还,烟幕数家奚嫌宅幽势阻。”描绘出宅院坐落于云出鸟还的深山之中,远离尘世喧嚣,独有的清幽寂静之意。宅院大门基本完整,大门两侧的砖雕图案和门上的木雕匾额也十分精美。

近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金生就是张家后人,他说自己小时候就生活在这座院子里。张家宅院原来的规模要比现在大得多,院子连着院子,每座院都是四合院,一整条巷子都是,遗憾的是现在只剩下东西两座院子了。

在如此交通十分不便、位置偏僻的深山里,张氏宅院修建之规模和精美,十分罕见。当地流传有一种说法,据说是张家先祖从地里挖出了三石槽的金银后发了家。历经岁月更迭,传说中的石槽有两个如今还在,但传说的真假连张家后人也无从得知,成为一个未知的谜了。

张家宅院门口还有一棵古槐,树身需几人合抱,树冠郁郁葱葱,村里无人知其树龄。古槐默默伫立,见证着村中的人事变迁、悲欢离合,与张家宅院一起,成为了近佛村的一道美丽风景。

传说中装金银的石槽

遗迹:近佛村东南有座独立山头——贡山,贡山山头上有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石垒碉堡遗迹,虽然已坍塌,但还能分辨出当时的堡体和掩体位置。日军当时为什么要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建碉堡?村里老百姓解释说,一是因为贡山海拔较垂直,为独立山头,视野十分开阔,周围情况一览无余。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处道路原为河南济源到垣曲的一条交通要道。听老辈人曾讲,当时山上守碉堡的日军吃喝,都是村民往上送。日军害怕下毒,送上去的水必须让送水人先喝一口才行。村民说附近还有一条沟,据说沟里有几百具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人遗尸,他们叫“死人沟”。抗日历史专家秦邦道分析说,按照当时部队分布情况,应该为中条山战役时国民党十七军或阎锡山四十三军抗日将士的遗骨,需要进一步整理发掘予以确认。

日军碉堡遗迹


山头眺望

“近佛特色”新故事如何讲

“这么美的景,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驻村帮扶队第一书记柴晓东登上佛云山顶时发出的感叹。身临其境,对之前帮扶计划中的决策和思路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不知不觉间,这里已经成了帮扶队员们的第二个故乡。无论是奔波在山路上、还是深夜整理档案;或与村干部商议、询问村民所需;或跋涉山水间、徒步田间地头,支撑他们的是对这个朝夕相处山村的责任,近佛村的发展不只与他们,更与市司法局这个“大本营”里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下一步如何去做?又回到最初的课题。就是怎样去讲好“近佛故事”。

——佛云山美景目前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与之前上山几乎没有正儿八经的路有很大关系。不过这条路已经在去年冬天进行了修整疏通,现在步行、三轮车都可以上山,开车的话四驱才行。——作为徒步、户外的一条绝佳线路和观景胜地,加上山顶的佛云寺,极具旅游开发前景。

——佛云寺历经几百年,几经修葺,虽仅余遗址,但至今香火尚旺,香客不绝于途,在当地百姓中影响较大,因此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最好的办法是采取民间力量重建。现场遗存的石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对研究佛云寺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要向文物部门申请保护。

——日军碉堡遗迹可以作为抗日战争教育的一个地点,另外,加上近佛村一带还流传有许多抗日轶事,可以作进一步挖掘整理,讲述内容更加丰富。

——针对近年来村里常住人口减少,熟悉野生中药材村民年龄又逐渐增大、上山不便等现状。药材专家通过走访村民、与村干部召开座谈,根据近佛村一带的气候环境、水利条件等提出了因地制宜与玉米间作种植中药材的思路,建议可以采取村里主导、企业合作的方式,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张家宅院是近佛村文旅融合最重要的一个点,但目前面临亟需修缮的情况。经过与文物部门沟通,已达成共识,待宅院的土地手续完善后,再向文物部门申请,制定具体规划、进行修缮。据张家家谱,其家族历代出过不少进士,专家认为,如果能把清代张家进士的墓碑找寻一部分,在张家宅院内作陈列,不但对其家族文化脉络是一个很好的挖掘,也是近佛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为张家宅院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

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野生中药材、古刹、民宅等等这些“近佛特色”,将它们串联成线,就是近佛村文旅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新路。而帮扶工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为其铺路架桥、争取资金。

“近佛故事”不仅要告诉人们曾经的近佛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努力,要讲述好近佛正在发生以及未来发展的新思考和新故事。

“凤凰不落地”的故事就像是近佛的烙印,根深蒂固,想要去除和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凤凰落地,必须要筑好巢,当然,此“凤凰”非彼“凤凰”。

在市司法局2024年的帮扶计划中,强化党建引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监测帮扶,强化治理效能,强化支撑保障5个强化赫然在列。

对近佛村而言,市司法局的帮扶工作就是筑巢,为近佛的乡村振兴筑巢。

——“凤凰落地”将会是近佛村的新故事。

(文/韩睿)

【来源:运城司法】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