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晨


华安里的社会时钟在凌晨4时许开始转动。

筒子楼里响起水龙头的流水声、起锅的刺啦声、水烧开的咕噜声。在武汉尚未苏醒之际,借着各家灯火,戴亮色安全帽、背大背包的人最先走出楼栋。握手楼间的窄路,像毛细血管一样连通华安里内部。人们在两条主路相交的路口停下,等待公交车与接驳车的到来。车头猛地发响,潇洒地甩出90度,转弯的速度溅起一堆尘土,迷了眼睛。

华安里,蒙在雾里。

这是一片正在消失的土地。尘土飞扬。繁华的武汉掩盖不了它的凌乱。在江汉区汉兴街道西南部,京广线、汉丹线、武康线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交叉着穿过,把“华安里”困在了这片仅有1.08平方公里的狭小土地上,将它与外围寸土寸金的汉口相隔绝,仅靠着两条主干道把整个社区串联。从卫星地图上看,密集铺排的红蓝屋顶被铁道线路箍缩成一团,像是镶嵌在江汉区版图上的一块浑浊的绿松石。

(高铁穿城而过)

图片来源:小红书 哈啰李先森 摄

而这里,却曾经拥有2000多栋私房,蜗居着10多万人——武汉人口密度最大的城中村,成为许多“汉漂”打拼的起点。时至今日,华安里社区仍是武汉市居住“最拥挤”的社区之一,常驻人口约有2万人。

繁华之下:华服上的一块补丁

两条铁轨将华安里与城市割裂,只有两个涵洞可以进出,通道笼罩着幽幽的绿光,就像捕鱼为业的武陵人,被夹缝中的光线吸引。只不过涵洞那头连接的世界,并不是桃花源。

穿过昏暗狭长的涵洞,走进华安里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握手楼”,努力地将天空撑开一个口子。黑色电线交缠成一捆,粗壮如巨蟒,在头顶之字形游走。鳞次栉比的自建房虽已破旧,却也有租户满员的昔日繁华。斑驳的墙面贴满带着油渍的小广告,招聘广告与搬家广告共生,也可能暗藏不良招嫖广告。脱落的墙皮、锈迹斑斑的门框……种种都见证了华安里的几十年岁月。

(华安里“一线天”)

图片来源:小红书 卢小沫 摄

“需要租房吗?”,一些中年阿姨会三两成群,聚在华安里街边闲谈,一旦发现看似寻找房源的租客,便随之上前攀谈。,一位阿姨凑了上来,“我的房就在这旁边,独立卫浴”。见她面善,也好奇300元一个月的房子长什么样,决定随她看看。

陈阿姨掏出一串钥匙,摸进昏暗的楼梯。上三楼,推开门,潮气霉味扑面而来。房间比想象中大,足够放下床、衣柜等简易家具,还有宽敞的过道,卫生间有电热水器,地板有上个租客留下的烟头烫痕,整间屋子蒙着一层油再加一层灰,仿佛无论如何都擦不干净。

作为最早一批来到华安里的居民,年近六旬的陈阿姨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与大多数房东类似,她年轻时也在服装厂里上班。后来,由于宿舍拆迁,这最早的一批人便在华安里买地盖房,以此来解决居住问题。2002年,她花三万多元从村里买了两块地,一共200多平,自己盖了两栋私房,五层楼,每层四户,现在还剩三间没租出去。

陈阿姨表示,她会和很多房东一样,坚守到房子拆迁的最后一刻,可能三五年,也可能更久。“自己的房子在这,根也就扎在了这里,自己就像一个小型物业,没有办法离开。”华安里的房子,已然变成了他们的根。

(陈阿姨的出租屋招牌)

梦的起点:生活在“交叉路口”的人们

生如蝼蚁,命悬一线。华安里阴暗潮湿,终年不见光的房子太多,但天气好的时候,阳光会穿过密不透风的楼房,带来一平方的温暖,这是暗面的裂痕,也是限时的甘霖。

对于许多来武汉谋生的“汉漂”们来说,华安里是他们的起点。低廉的房租和物价解决了他们月入三千的窘迫,阴暗潮湿的小单间,也许不过10平米,却保护着他们远大的梦想,这里有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也有拼搏的身影。

(出门务工的人们)

图片来源:小红书 itschristopher 摄

四年前,燕叔只身来到武汉,为了养活家人,他经熟人介绍到华安里,成为了社区安保人员。妻子、儿子、父母,宜昌老家还有几口人依靠着他微薄的工资过活,养家糊口的担子重重地压在燕叔身上,“别人是为了生活,我们是为了生存。”燕叔的目光飘向不远处,那里有一群老人沐浴在阳光下,围坐在一起打牌下棋,不时传来阵阵哄笑。当提及回家的频率时,燕叔沉思不久后,重重地吐出两个字:“奢望。”

同样为了家人留汉还有裁缝店的冯阿姨与夏叔。夫妻俩原在咸宁老家打工,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支撑起日常生活,于是二人来到了机会众多的武汉,定居在华安里,靠着自己的手艺减轻两个孩子的压力。“就是为了两个小孩子嘛,我们在这里,他们还可以回来吃个饭。”冯阿姨的一双儿女都在武汉工作,为了能减轻孩子负担,夫妻俩在生活上很是勤俭。冯阿姨即便是腰疼得厉害,也要坐在缝纫机前修补客人的衣物。

从前女儿在外地上学,自己也因为工作很少陪伴两个孩子,所以现在他们格外珍惜能一起生活的时光,“一家人还是要在一起嘛。”为了这个念想,夫妻俩在华安里一待就是十几年,一张椅子,一台缝纫机,一条拉链。冯阿姨利索地剪掉线头,但剪不断的,是一家人的血脉亲情。 

人随风过:逐渐消失的烟火气

“老板,这个能便宜点不”

“大哥,这个都是本钱了”

“少5块我就拿走”

“阔以,就当做个开门生意了”

道路两边熙熙攘攘,闹哄哄的交谈声,却意外形成了一道和谐的旋律。

武汉的口号是“每天不一样”,但华安里的每天似乎都一样,日复一日重演着本世纪初的街道景象:澡堂、十元快剪、安装在街道上的公用洗衣机、显像管电视机,恍惚让人回到千禧年。这里的汉漂不仅仅是为了活着,更是“在生活”。潮湿幽暗的环境里却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人晾晒咸鱼腊肉,孩子们会在空地上打羽毛球,乡音将外来者们连接在一起。潮水般的人群激活了楼下密集无序的街边摊,也撑起了偌大社区里呼之欲出的市井烟火气。

华安里在逐渐凋零。

如今,除了一排正在拆迁的街道的商户早已搬离,其他大多数街道的商户依旧正常经营。“以前都是人挤人的嘞!”说到从前华安里的繁华景象,来自四川广安的陈师傅有些激动,“街上全是人,人多的时候都走不动路。”陈师傅也在十几年前背井离乡来到武汉,打工谋生,因华安里房租便宜,便定居于此。眼前空荡荡的楼房和空旷的街道显然与他的描述不太相符。“现在肯定人比以前少了很多。”房屋拆迁,厂房搬迁,许多人选择了离开,可是也有很多人被迫留下。陈师傅指了指不远处的“握手楼”——破败的楼房,满地的垃圾,就连照进来的一线阳光好像也是灰暗的。“这个地方迟早会拆的,这些厂子也会拆走的,我们这些人也迟早要走的。”

河南人刘阿姨,在华安里经营了十几年的超市。同很多“汉漂”一样,刘阿姨一家都在武汉生活着,儿子在汉务工,孙子从小就在武汉读书。“如今生意不好,人流量都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但由于生计需要,刘阿姨还会一直干下去,直到这边房子拆掉,才另谋出路。

“走一步算一步”,成为许多仍留于此的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毕竟,像华安里这样的低成本生存之所,能够提供安身立命的地方,“汉漂”人群也是不想轻易离开的。

人流量的巨大流失,给华安里的许多商户带来巨大挑战,一些商户选择离开华安里,去其他地方谋生,也有一些人就此返乡,与华安里告别。

餐饮行业受人流量的影响较大。由于租户数量锐减,许多菜馆因此关闭,只留下因为油污和灰尘而难以辨认的店名。也有选择去其他地方营生的菜馆,“小江南”于2020年迁离华安里,在黄陂另寻出路。如今,仍然坚守在华安里的菜馆,生意也大不如前,门可罗雀,仿佛随时就要闭门,再无灶火重燃之日。

(华安里一家小餐馆的招牌)

随处可见的棋牌室和麻将馆,是居住在华安里的人们重要娱乐场所,但是其数量也因人群锐减而减少。一对四川夫妇,在华安里经营棋牌室已经十六七年之久。过去,由于人口激增,麻将馆数量过多,政府派人整治取缔,但又考虑到麻将是这些外来打工者基本的娱乐需求,也不了了之。麻将馆是一种城中村稳定社会治安的无形力量,打发着“汉漂”们的空闲时间。华安里虽然不复往日盛况,但各个麻将馆依旧座无虚席。也许最后一圈麻将的落幕,便正式宣告着华安里的消失。

华安今在:永不消逝的记忆

“早签约早受益”、“拆除旧风貌,建设新城市”,就如同横幅上的宣传语一样,随着武汉地铁12号线项目的动工和铁路的修建,华安里的一切都将随着时代的风尘改变最初的模样,也面临着一个可预测的结局。

包罗万象的华安里,如同一个小江湖,它记录着人生百态,爱它恨它的人皆有之,但是只要它还存在,就有人不愿离开。

(轨道交通12号线华安里征地公告栏)

李奶奶十几年前从广东来到华安里打工,之后一直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她说,当时为了挣钱,有活就去做。如今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现在只是在照顾孙子孙女,华安里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她的养老居所。

并非华安里本地人的厉阿姨,在多年前买当地人的自建房。每层四间,没有地板床,没有热水器,没有空调,即使如此,在华安里人最多的时候,房间也不用担心租不出去。但是伴随人流量变少等原因,如今的房间也未租满。

“最后一批拆迁是哪个都不知道,就继续住在这里。”厉阿姨选择在华安里照看房子,照顾中风的老公。她认为老人和儿女们挤在一起生活不好,儿女没有私人空间。并且,在华安里,她有很多熟人朋友,生活环境也熟悉,凭借租房生活也能过下去。

而对于土生土长的华安里本地人而言,华安里承载着他们从小到大的回忆和经历。每一个巷子、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他们的故事和秘密。这些集体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憧憬。

“我的朋友都在这里,我的家在这里。”高一学生悠悠从幼儿园开始就居住于华安里,并就读于附近的学校。从小到大,华安里社区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周围还有许多同龄的小伙伴。虽然华安里正因为拆迁逐渐消失,但悠悠和她的朋友、家人们其实并不愿意搬离华安里,也不知道应该搬到哪里。不知这一群寄居者又将去哪个角落,用蚁群般的生存力,照搬这里的公式,开始一样的生活。

随着武汉地铁12号线项目的动工和铁路的修建,华安里的一切都将随着时代的风尘改变了最初的模样。江汉区建设局对武汉华安里拆迁回复反馈者的留言,目前为修建地铁,仅拆除华安里的一部分,华安里剩余部分的拆除,在资金筹措和拆除方案上,仍在前期的讨论过程中。后期将会同相关部门紧密跟踪,有明确的方案后,将及时告知于居民,尽快将武汉的最后一个城中村予以清除,还大家一个良好的安居环境。

或许在某一天,华安里就会步入时代的洪流,迎接属于它的新生。或许湮灭于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慢慢地被遗忘,直至成为城市发展册上的某一页文字。但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们,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生活都将被永远记录在这片正在消失的土地上,成为永恒的记忆。

肩上是行囊,脚下是坚定,眼前是未来。暂且停住在此的人,终究会迈开新篇章,向更远的地方去。待到艳阳天,一线天也会有阳光落下——华安万里。

(本文全部人物均为化名)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已注明出处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丰一飞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