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袁建龙 通讯员:白文豪 秦松玲


颖水春耕发源之地,漫山遍野的桑树向阳而生,郁郁葱葱,一幅绿意盎然的景象。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石道乡王楼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引进桑蚕优良品种,推广高效种养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一棵棵桑树,一根根蚕丝,为农业增效,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7月9日,在王楼村王梅玲桑蚕养殖基地,她和家人正忙着将刚采摘的桑叶卸车,为蚕宝宝送去当天最新鲜的营养大餐。

“最大的改变还是产业。”村民王梅玲摸着自己养蚕抽丝加工而成的蚕丝被,美滋滋地告诉记者,种小麦、玉米勉强够吃,赚不来钱。近年来,政府鼓励村民种桑养蚕,村民们才陆续新建了砖房,实现“安居梦”。

这一切,离不开久久为功的登封市纪委监委高质量监督工作。

了解乡村需求才能更好满足乡村需求,知悉发展困境才能走出困境。石道乡王楼村,地处半丘陵地区,石厚土薄,受气候条件限制,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基本是靠天吃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里更是巨大挑战。

有效撬动背后蕴藏的帮扶资源,对于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登封市纪委监委以“驻村”为牵引,联合省蚕院科、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驻村工作队、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武装部等驻村帮扶单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帮助该村发展蚕桑种养、规划蚕桑产业系列化开发,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价值更大。

据村委主任陈海亮介绍,2018年年底,他率先带领8户群众率先尝试,将自家耕地改种上了桑树。2019年5月,陈海亮开始第一次养蚕8张(1张等于1万只)。养蚕一个月,净收益8000多元,其他养蚕户跟他一样,连年大丰收,村民们迈入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截至目前,王楼村已有26户参与到了种桑养蚕行列中,共栽植桑树260余亩,养殖规模达300多张,建成标准养蚕大棚30座,年创效益160多万元,并初步形成了集种桑、养蚕、抽丝、蚕被制作等一体的产业链条,村民们“破茧”致富路越走越加顺畅。

机器轰鸣,银丝穿梭……在王楼村新建的抽丝厂,工人们忙着拉丝引线,流水作业。仓库里,蚕丝被、蚕沙枕、丝绸套件等产品琳琅满目。

“下一步,王楼村正全力规划发展桑椹采摘园、桑椹酒加工、桑叶茶加工销售、蚕蛹加工、蚕沙销售等,进一步拉长养蚕产业链条,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夯实产业根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王楼村党支部书记王伟东表示。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青山绿水间跨越千年,村民家里用上了蚕丝被、蚕沙枕等蚕丝制品,“遍身罗绮”已不是奢想。

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价值更大。登封市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持续通过有力度、有尺度、有温度的监督执纪执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以高质量监督护航登封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