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侠 聂柱 韩亦婷 郭怡飞 崔思佳 覃佳玉


“母亲节是什么时候?”

“5月12号!”“12号!”“周日!”“明天!”

“妈妈,嗯,母亲节快、快乐!”“妈妈~辛苦了!”“祝妈妈母亲节快乐!”“身体健康~”

在淮河东路淮北街的汇爱烘焙房里,一群“特殊”的青年正和他们的母亲欢度节日。

尽管他们的表达不是那么流畅,祝福的话语也稍显朴实,甚至连贴脸颊和拥抱的动作都显得小心翼翼,但每个母亲眼角的弯曲处,可以清晰地看出她们的喜悦和感动。

这群青年通常被称为“心青年”。既是指心智障碍青年,包含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唐氏综合征人士,也寓意他们是用心生活的青年。

这次母亲节,被社会遗忘的他们能够走出家门,亲手为妈妈做一个蛋糕,得益于汇爱烘焙公益培训,也是由糖星汇爱的主理人张芳争取来的。

2008年的夏天,张芳作为“心青年”的家长,毅然决然辞掉机关工作,开办郑州第一家支持“心青年”就业的烘焙房,初衷是想为“心青年”的妈妈们撑起一片天。

“等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

“怎么可能呢?”

跟大多数家长一样,最开始的张芳始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患有心智障碍,辗转到各地医院寻求答案,后来,不得不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

“等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几乎每个心智障碍青年的父母都被这个心结困扰着,也许正是这份出于母亲的使命感,张芳总想着为孩子的未来寻求一些出路。即使母亲节这天本该是身为母亲的她休息的日子,她依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

郑州慈善总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心智障碍者人数保守估计在1200万到2000万,郑州市约为7.3万人。23年全国两会上的一份提案显示,1200万心智障碍者的就业率不足5%。由于心智缺陷和社会接纳问题,我国大部分已经成年的心智障碍人士无法走出家门,也就无法获得工作机会。

经过长达数月的调研和走访,张芳逐渐了解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现状,“心障人士,刨除掉年纪过大和过小的,在就业年龄段的就没有就业机会,都在家里面,大家都看不到。”

随后张芳毅然选择投身于“心青年”就业成长事业,联合其他同样身为心智障碍孩子的家长,经营起一家支持“心青年”就业的面包店。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遇到了很多难题,但放弃不是她的风格,她也不想让孩子们迈出的脚再收回到那间“与世隔绝”的屋子里。

长时间的陪伴使她在谈及店内的“心青年”时,总能立马说出每一个孩子的特征——“有些孩子的社交技能欠佳、行为刻板、会伴随很多情绪,但在智力、学习能力这些方面较好。比如说在店内工作的丹丹,学习能力很强,你需要教导她的根本就不是专业方面的东西,而是情绪控制。小志获得了河南烘焙蛋糕创意大赛的第一名,还有华丽,他钢琴过了10级,这些都是常态。”

对于张芳而言,她并不觉得心智障碍的孩子跟普通孩子有什么区别,“她们只是一群正常的‘大孩子’,同样可以走向社会,也需要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

店里开了一扇朝向马路的玻璃窗,人来人往不时有叫卖的声音传进来。

丽丽拎着空的蛋糕盒出门,经过窗户时笑着摆摆手说再见。过会儿她又回来了,手里仍然拿着一个空的蛋糕盒。

丽丽的红色外套利落地系在腰间,回到店里没有停歇,她捋起袖子,手握抹布,开始擦柜子。

擦了一会儿,丽丽便停下来一动不动。

“丽丽,想想刚才擦到哪了。”在店里其他员工提醒下,丽丽才又动起身擦着柜子。

店员解释道,擦柜子是丽丽的日常工作,她能把柜子擦得又亮又干净,和普通人唯一不同的是,丽丽需要有人提醒才能把工作完成。

像丽丽这样的心青年,能够进店实习,已经攻克了培训职业能力这一难关。在张芳所设立的就业安置系统中,心青年实现就业需要四道关卡:培训职业能力、进店实习、找到灵活就业的机会、推到企业里进行知识性就业。

然而,事实上,仅仅是通过培训这第一关就已经很难了。

在张芳看来,“心青年”就业主要面临三重困境,首先是社会支持力量不够,政府没有专门培训的机构,目前社会上大部分的特殊教育机构只培养2至8岁儿童的综合能力,而关于职业能力的培训几乎空白。其次是“心青年”在培训中自身有阻碍,有的“心青年”喜欢做饼干,但让他整理东西就会发脾气;有的“心青年”有刻板行为,出门就会感到非常不安;还有的“心青年”对数字不敏感,十以内的加减法无法掌握。最后是家长能否支持,支持力度又有多少,这只能因人而异。“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社工身上,培训只能提供机会和方向,而能不能工作家长起到一半的作用”。

培训基地有个叫小凯的男生,每天早上四点就被叫起床去送牛奶。刚开始他不会骑电动车,早起还会发脾气,是他的妈妈坚持每天陪着他,教他学会骑电动车,每天坐在后座指挥他送牛奶。就这样一直坚持,截至目前,小凯已经能独立送牛奶,每个月能拿到上千块的工资。

自2020年8月烘焙孵化项目启动,到2022年2月烘焙坊顺利落地。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只有很少一部分心青年能够顺利进入烘焙房工作。

现在烘焙坊共有六位“心青年”和三位普通员工,每天不同的“心青年”轮班,每一班持续时间2-3个小时。但这些岗位并非刚需,这些额外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专门为了给“心青年”提供就业岗位而创造出来的。

 “许多家长知道我们招工,就来咨询,但实际上我们都没有能力接收。”对于这个状况,张芳有些无奈,“以后要慢慢地把培训停掉,先把工作岗位创造出来再说。”

想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前提是这家店能够盈利,不然“复制”或者“扩张”的计划将无从谈起。烘焙坊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无法在甜品市场拥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商业经营者,缺乏系统的运营知识与经验始终是张芳最大的挑战。

工作上遇到梗阻,平衡生活也并不轻松,必须有所取舍。张芳的孩子现在在一所托儿所学习,大多数时间都是父母帮忙接送,而她可以将大部分的身心都扑在工作上,想着为更多心青年创造就业机会 。

“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去跟别人的优势比”

作为汇爱社工的理事,张芳参与并指导过很多次烘焙培训,见证了很多“心青年”的成长和蜕变。

望着新来的小姑娘,她回忆道:“他们当时刚来的时候,有的不会坐公交车,有的衣服扣子上来就扣错,还有围裙带子不会系的。那首先就拿个绳子在杯子上系蝴蝶结,开始练扣子如果他老系错就从最下面开始往上系,教给他方法。”

把工作内容拆分到一张表上,从采买到清洁再到称量,仔细划分制作流程。这项能力过了就训练下一项能力,直到把表格都填满。

如果哪一项能力不过关就单独培训,每一个孩子张芳都给予了十二分的耐心。

店里的优优不会加减乘除,那就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从一到九、从十到百的不断学习、反复练习。记不住繁杂的工作步骤,张芳就把配料表和制作步骤依次粘在工作台边上,每做一步就撕掉一页。抗拒独自出行和与人交往的优优有时会忍不住哭起来,张芳就不断地鼓励和安慰,给她力量和自信。现在的优优不仅可以独自乘坐交通工具,在店长不在的时候还可以维护和管理店铺。

千方百计做好培训工作,四处周转筹备烘焙坊,终于等到“糖星汇爱”正式开业。

费了这么大的劲,对张芳来说却只是一个开始,最难搬动的大石还堵在前方的道路上等着她。“我们最大的问题始终是运营,只能是先存在着再慢慢尝试,只要不是亏很多,能维持运转就行。”

由于烘焙坊要参与市场竞争,而人力成本高、产品更新换代慢导致它并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张芳知道仅凭爱心卖蛋糕并不能持久,还是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去跟别人的优势比”。

为了寻找突破瓶颈的机会,张芳曾前往多个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郑州的助残事业在很多地方与其他大城市存在差距,政策支持力度、企业对雇佣风险的接受程度等都远不及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而按照这个从萌芽到起步,最终逐渐成熟的发展规律,她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但她等不起,也不想等。从一开始计划复制20家社区微型烘焙房到做好一家全方位展示的店面,后场接收更多“心青年”,持续输出模型,打造品牌价值,这是张芳思想的蜕变,也是她目前能找到的省力且投资风险小的方式。

如今,长期堵在心口的巨石终于有了松动的痕迹。

张芳无心插柳的小红书账号现在有1.2万的粉丝,随着粉丝的增加,有一些品牌愿意赞助张芳的烘焙坊,支持他们策划活动。这也打开了张芳的思路,以后她想通过自媒体账号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心青年,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有更多人关心,总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心青年”的就业不仅是个体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更是社会需要关注的议题。

如何挖掘这群青年的潜能,提供职业培训和实习机会,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张芳认为可以通过与家长联盟。目前,社会上除了专业的心智障碍儿童培训机构外,还有不少组织是由家长自发补充形成,如汇爱社工。

尽管“心青年”的家长联盟正在不断扩大,但“心青年”的就业状况目前仍不乐观。“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之后,与社会上需要有连接,社会与学校中间缺了一个环。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可能缺少体验多样化生活的机会,也缺乏社会经验,之后如何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仍是一大挑战。”

目前国家开始倡导的一种新型服务理念:以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为成果导向,支持为途径的有效服务模式(POS-SIS-OEES),鼓励尊重每一个人幸福生活的权利。通过社会、自然、专业三个方面激发心智障碍青年的内生动力,主动融入社会,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社会支持体现为政策法律和社会资源的倾斜,在长三角地区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方面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职业高中能够培训他们(心青年)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如果能够卡着脖子让企业支持心智障碍群体的就业,也会倒逼企业雇佣残疾人。

例如成都地区有政策支持,社会企业整体氛围很好,政府招标提供场地,给予补贴,互相支持着更容易坚持下来。

张芳坦言道,如果有政府补贴,企业或许能走得更长远。

  从早期筛查确诊、康复干预、学前融合教育、义务阶段的融合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支持、成年社区自主生活支持、养老及托付等生命历程,一个心智障碍青年要在生命的漫漫长路跨越多少障碍才能“融入社会”?

这个答案不得而知,但心青年的社会化进程在加速。

就像千千万万的张芳一样,他们正在做的仅仅是给予心青年人生中一次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将来“心青年”们想要能够像普通青年一样走出家门,走到喧闹的人群中,还需要更多人的关心。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