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的岁月中,寻觅坚定信念;于延安精神的光辉下,照亮前行之路。”为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024年6月30日至7月1日上午,郑州财经学院青“延”青语延安精神双语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活动以及现场专题学习,汲取革命之火,传承奋斗之光。
中央大礼堂的革命火种
实践团队成员首先走进中央大礼堂,深入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感悟那份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礼堂内主席台上方悬挂着标语——“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礼堂后墙书写的“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是毛主席亲笔为中共七大题写的主题词;四周墙壁上插着24面党旗,代表党从成立已走过了24年光辉历程。每一块砖瓦,每一幅画像都激励着团队成员在新的征程上继续传承延安精神。

实践团队成员在中央大礼堂前的合影

革命旧居的奋斗印记
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一孔孔朴素的窑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智慧与勇气,吸引无数人前来瞻仰。走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辈的旧居,驻足观看那些简陋的家具和陈设,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看到他们当年在这里为国家大事深思熟虑、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情景。这些革命旧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继续前行的精神灯塔。

实践团队成员在杨家岭参观周恩来旧居

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
在现场专题教学环节,曹峰老师围绕“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这一主题,深入剖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实践。实践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感受那个时代的革命气息和敢于理论创新的智慧和勇气。通过老师的讲解,实践团队成员进一步理解了“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的深刻意义。延安的土窑洞对当时的革命起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成为了革命的希望、胜利的保障。在延安的土窑洞中诞生的著作是把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光辉典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实践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题讲座

黄土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经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陕甘宁边区政府从1937年9月宣告成立,到1950年1月19日撤销,共历时12年又4个月,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新民主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模范试验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成员走进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宽敞的大厅,他们聆听着曾经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革命岁月故事,脑海中闪现着党中央老一辈革命家在陕北工作、战斗和生活的13年艰苦奋斗的情景。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聆听讲解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旧址的一隅,实践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相互传授着包饺子的技巧,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包饺子活动。有的手法娴熟,有的略显笨拙,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快乐。看到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饺子出锅,吃到口中的一刻,他们不仅是在品尝饺子,更是在品味那份来自革命先辈们的坚韧与乐观。

图为实践队员集体动手包饺子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恰逢中国共产党建立103周年,西安交通大学张振教授面向实践团队成员讲授了一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寄语的课程。张振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理论视域、总体布局、重大价值四个方面阐述了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从而指出新时代青年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打好专业基础,学好专业知识,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奋斗、砥砺前行。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聆听张振教授授课

沐浴在延安精神的光辉下,实践团队成员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们将会把这份红色记忆转化为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作者:孙梦阁汪格伊 王刘欣 王孜烁 王悦摄影:韩浩哲)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