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我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以来,河南是第五批试点,明年新高考即将落地。我省高考将实行“3+1+2”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选择2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这意味着考生将有12种选科模式来应对高考。高考体制改革对我国当前教育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赋予学校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对高中的教师资源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高考,学生和家长往往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的学生可能觉得新的选科模式给予了他们更多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能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但也有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迷茫,面临选科压力;有些家长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相关工作,重视孩子的生涯规划,但也有的家长可能对新高考政策不太理解,存在一定的担忧和焦虑。

面对即将来临的新高考,河南的高中做了哪些准备?考生、家长该如何应对?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省内多所重点高中,发现不同学校会因地区、学校特色、学生个体差异等多重因素,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具体举措,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校,从而实现人生目标。

构建“金字塔式”的立体课程模式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郑州外国语学校早在建校之初,就以“外语突出”为突破口,引进了富有外语特色的教学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外语特色鲜明的学校。

面对我国数次高考改革,该校始终走在最前列。据学校负责人介绍,除了率先从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培养专门的外语人才外,还率先探索学科竞赛、保送、高考、海外升学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升学、成才路径,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并率先全面启动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确定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和发展特色。

为有效应对新高考,该校构建了以“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指向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性课程、指向学生卓越发展的荣誉性课程”三类课程为路径的“金字塔式”的立体课程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依托国家课程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等13个学科课程群,开发了理科实验课程群、科技创新体验课程群、传统文化课程群、基础学科荣誉课程群等多个特色综合课程群。聚焦核心素养,探索实践思悟课堂,注重思维和表达,坚持引领和生长有机结合,推动校本化课程实施。

此外,该校还坚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自由成长,通过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生涯规划指导等,帮助学生发展特长、开发潜能,促进学生个性舒展、身心和合,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倡导自主学习 配备专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

郑州市第一中学从建校之初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到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数学竞赛擂台”,再到现在的“主体课堂建设”“自习课堂建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理念贯穿始终。

为更好地指导学生适应新高考,该校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选科需求。其次,在师资调配方面,根据学生选科情况合理安排教师资源,确保各学科都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并采用“走班制”等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专业和职业,做出合适的选科决策。

此外,学校专门配备了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在学科体验上,设置学科体验课程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学科。同时,充分发挥数据分析的作用,利用过往数据,为学生分析不同组合的学习难度、升学情况等。各科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关于本学科学习和发展的专业建议,并允许学生在一定阶段内进行适当动态调整,以适应其发展变化。

对于新高考选科组合与未来,学校学生指导处建议广大考生,一定要兴趣优先,鼓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科目,这样学习动力会更足;正确认识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考虑自己在各学科上的优势和潜力,选择更有把握取得好成绩的科目组合;提前做好未来规划,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大学专业意向来选择,比如某些专业对特定学科有要求;多考虑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好地融合学习,鼓励学生广泛了解不同学科组合对应的专业范围和职业发展方向。

建设“科技+学术”型中学 培养优秀科技后备人才

“中学教育要从低效、低质的应试教育中彻底走出来,走一条高效、高质的人才培养转型之路,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科技后备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才能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河南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王瑞说,“所以,学校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全新定位,要把省实验中学办成全国一流的、注重科技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科技+学术’型中学。”

“科技+学术”型中学怎么建?省实验已经给出了答案。

与名校“牵手”,开展全面交流合作,打造沪豫基础教育校际合作的新样板。目前,该校与上海市西中学、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三方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校高质量发展,加强指导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今后,省实验中学与上海市西中学、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将在项目、教师、学生研学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联合培养、共建课程、共享资源,加强教师研修、交流互动。

业内人士认为,高端的配置、实力的组合,将会为更多中原学子提供高水平的学习机会、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助力他们成长成才。而这样的联合也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眼光、育人格局和改革勇气。

“学校会向同学们提供丰富的科技课程和实验室资源,建设卓越的教师团队,让同学们不仅接受全面的科技教育,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让他们接触前沿的学术研究,接受基础的学术训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引领大家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为未来的发展奠基。”王瑞说。

河南省实验中学在竞赛方面成绩斐然。未来,该校将谋划以竞赛教育为抓手,在竞赛方面发力,找到自己的突围方式,加快建设“科技+学术”型中学。

=学科选择与职业目标相结合 “套餐”变身“自助餐”

新高考改革“3+1+2”模式与老高考中的文理分科“二选一”相比,12种组合意味着学生自主选择性更大。让选科从“套餐”变为“自助餐”,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但更多的选择也让不少学生、家长手足无措、陷入焦虑。

对此,郑州四中采用分类指导、多次调研的方式开展,根据校情和学情优化开设科类组合,值得借鉴。“通过家长会、学科讲座、教授大讲堂等方式,加深学生、家长对各学科的认识了解,协助学生和家长攻克选科困难症。同时,开设生涯规划课,开展学科特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将学科选择与职业目标相结合,在学生确定选科组合前,多次调研,逐步优化。”郑州四中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该校开设有物理类3种组合,分别是物化生、物化政、物化地。历史类2种组合,分别是史地政、史生政。目前在校生高二和高一的选科组合中,传统的“大文大理”仍占主要地位。

关于学生的选科组合,郑州四中相关负责人建议,对于成绩比较优秀、对自身兴趣爱好有清晰的认知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明确目标的学生来说,应当先进行专业或专业大类方向的确定,再根据专业选择去匹配科目;对于自己职业规划目标不明确、对专业的认知也不清晰,但学科优势明显的,建议选择学科优势进行组合,再根据高考分数匹配相关专业;对于成绩位于本科线边缘的学生而言,兴趣应当为能力让路,哪个学科考得相对排名更高,则建议选择这个学科。

该负责人还建议,要尊重孩子,并以选科为契机,教会孩子学会选择,更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另外,在选科时家长也应当主动与孩子有效沟通,共谋未来发展之路。最后,还要提高辨别力,多了解关于新高考以及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以此作为参考,避免漫无目的随大流。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