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自古以来,修宗谱、建宗祠、修坟墓是族人的三件大事。宗祠也称“宗庙”“祠堂”“家祠”“家庙”,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人类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就已经盛行。宗庙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特别是帝王的宗庙(也称太庙),不仅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宗庙社稷”的存毁往往成为一个朝代、政权兴亡更替的代名词。
我国民间社会的祠堂,是西汉时才发展起来。秦汉时,一般在帝王陵墓所在之地建立祠堂,以便祭祀。后来,民间也逐渐开始效仿。魏晋以后,民间祠堂的发展相对缓慢。到了宋代,理学逐渐盛行,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加强,“孝为百行之首”。建造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的大事情,因此,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均建有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
明清时代,宗族制度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祭祀祖先作为家族的重要活动,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祠堂成为家族凝聚力的象征。所以在族规、家训中,立祠堂、重祭祀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祠堂的营建成为全体族人共同的主导意识,在人文发达的江南地区,祠堂的建筑十分普遍。比如,在乾隆年间,江西省几乎所有的镇都有祠堂。
所以,传承发扬我国宗祠文化,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一、著名的宗祠文化
四川眉山市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朝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现在已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
一门三苏,惊艳天下。苏洵、苏轼、苏辙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以他们父子三人为首的眉山苏氏家训文化同样也是中国家训文化史上的经典。苏洵夫妇对家训文化的重视以及身体力行,对苏轼、苏辙兄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轼、苏辙兄弟在传承苏氏家训文化上,尤其在人格教育与人性认知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作为文学宗师、文化巨匠和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们的家训思想涉及治学、为人、仕宦等许多方面。不仅对后世子孙,也对后世整个社会影响巨大。
安徽绩溪胡氏宗祠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之感。
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古徽州的发迹地——绩溪。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祠。此外,绩溪是近代学者胡适的家乡。
值得说明的是,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统宗、维护宗族的建宗法制的产物,而徽州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宗祠建筑遍布。
“江南第一家”郑氏义门祠堂
在郑宅镇的中心坐落着郑氏义门祠堂,一进门,一块“江南第一家”的巨大匾额赫然触目,门前两旁写着“耕”“读”两个大字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两块匾牌。
郑义门祠堂,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为之驻足……这就是郑义门,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自北宋重和元年(1118 年)至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聚居36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 168 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如今,“江南第一家”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天,到郑氏宗祠参观学习的人们熙熙攘攘,他们在这里聆听信念的故事、梦想的传说,还有那些关于廉政、孝义传承与发扬的韵味与感动……
客家第一祠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官田李氏大宗祠被誉为“客家第一祠”。官田李氏大宗祠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建造的宗祠,是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也是中国客家地区在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宗祠之一。
“客家第一祠”占地5600平方米,祠内有3个大厅,26个间客厅,104间住房。它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四周全是青砖砌墙,呈“U”字形,前方后圆、前低后高。祠堂正面开有五孔大门,一字儿排开,正中大门是用青条石砌成的牌坊式门楼,有三级,像一顶官帽。正中顶上刻有“恩荣”二字,是建祠时皇帝所赐,大门两侧刻有“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
福建省福州市林则徐祠堂
林则徐祠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被称为“林文忠公祠”,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林则徐的后裔及乡贤集资修建。走近林则徐祠堂,高大的牌楼式大门樯,气势凌空。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进入祠堂大门,两侧分立着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
林则徐生于清贫之家,为官四十载,始终两袖清风,“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作为历史转折时期的人物,林则徐以一身之力,将士大夫的操守与功绩流芳后世。
林则徐曾手书“十无益”格言,作为修身处世的标准,后来这同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一起,影响并激励着林氏后人。十无益全文: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二、江苏无锡惠山祠堂群
无锡惠山祠堂群位于江苏无锡市区,核心分布区面积0.3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0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着祠堂建筑4.7万平方米的规模,以及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118处祠堂,和已经明确的祠堂遗址。无锡惠山祠堂群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祠堂群时间跨度长达1200余年,祠堂群具有“寺中有祠、祠中有寺、园中有祠、祠中有园”的特色,各种类型的祠堂沿河临街、依山就势密集分布于此,呈现出祠堂庙宇林立的盛况。史书记载,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先后13次到此参观。
惠山祠堂群分为钦定官设的祠堂、民间联宗立庙之祠两大部分,有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等10类共22种祠堂的完整系列,祠堂数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类型之齐全,为国内外所罕见。
如今,无锡市已启动惠山古镇保护工程,将惠山古镇祠堂群、惠山横街、惠山直街并为惠山古镇文化旅游步行街,并在积极申报惠山古镇祠堂群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山西著名的宗祠文化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寻访600年前的祖先。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临汾古尧都。——这是寻访将近5000年前的祖先。
今天,我不是要探究洪洞大槐树移民旧址,也不是要探究临汾尧庙,而是要从流传甚广的民谣中,感受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情结。
那么,拜祭祖先去何处?祠堂就是祖祖辈辈跪拜上香的场所。山西祠堂多,后土圣母祠、晋祠、裴公祠、杨忠武祠、陈氏祖祠、司马温公祠、柳氏宗祠……几乎所有的氏族都有宗祠,所有的大院都有宗祠。
值得关注的是,山西古建筑璀璨夺目,祠堂同样绽放着夺目之光。一座祠堂,就是一部家族变迁史;一座祠堂,就是一座民俗博物馆。了解祠堂,等于在了解民族文化,了解民俗风情,了解精神家园。民间祠堂往往是倾一地一族之力,集一地一族之智所建成的,因而,多以外部形态相近,内在文化相异。
驱动脚步,走进祠堂,先祖闪耀的思想光芒,足以化解前行时偶尔的迷茫。
山西万荣县后土祠
后土祠,又称“后土圣母祠”。全国各地都有,但还是山西居多,石楼县、汾阳县都有,相形之下唯有万荣县的后土圣母祠体量最大。不只是山西最大,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你知道这后土圣母祠敬祀的后土圣母是哪位吗?女娲。女娲是华夏民族心目中的先祖,是造人的圣母。水有源,树有根。将女娲比作造人的圣母,根源就是神话里的女娲捏土造人。关于女娲造人的传说,自古以来妇孺皆知,因此这里就不在多讲。
最为神奇的是祠内的“品”字形戏台。品字台,即由三个戏台呈品字形组成。这空旷展示出一种不凡的气度,也烘托出戏台的超群。走遍全国,哪里还能找见这样的“品”字形戏台?没有哪个地方能够找得见。专家们称之孤例,万荣人称之这是唯一。
历久弥新的后土圣母祠,铭记着炎黄子孙敬天法祖、感恩戴德的人文传统。
举世闻名的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晋源区晋祠镇,是后人为纪念周代晋国始创人唐叔虞所建的祠宇。晋祠以其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的古建群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著称于世,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国历史悠久,晋祠同样历史悠久。但是晋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如果从郦道元记载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曾大兴土木扩建晋祠。此后,历代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相继为晋祠维修增建,逐渐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祠内琼楼玉宇,风景如画,国宝荟萃,其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堪称三大古建国宝;齐槐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称为“晋祠三绝”。唐朝诗人李白曾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诗句来描写晋祠扥人文美景。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博物馆。读懂晋祠需要一双慧眼。有了慧眼便能够读懂古建筑,享受古建给予的视觉美感;有了慧眼便能透过建筑读懂历史,享受历史给予的精神陶冶。
山西闻喜裴氏宗祠
发祥于山西闻喜县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自古以来就是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在历史上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1000多人。
裴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实属少见!裴柏村以“中华宰相村”的美誉蜚声中外,裴氏家规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和学习。
在历代裴氏中,裴柏村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裴度,他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经宪宗、穆宗、敬宗和文宗四朝,均为重臣。他文武兼备,曾帅军平定淮西之乱,后被封为晋国公。今天的裴柏村,仍留有纪念裴度的裴晋公祠,以表彰他的功绩。
裴氏宗祠,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历代重修,现存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等遗迹,成为后人参观学习的著名场所。
山西代县杨忠武祠
我知道杨家的年代很早,早至童年,那时候从说书里了解到杨家壮烈的爱国故事。杨家的忠烈形象高巍至极。虽然这高巍至板的形象与历史并不一致,甚至不无夸张。可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没有一个跳出来挑刺的。
杨忠武祠,亦称杨令公祠、杨家祠,位于山西忻州代县城东北20公里的鹿蹄涧村,创建于公元十六年(1279年),占地1.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体量巍峨。祠堂内有“奕世将略”“一堂忠义”“三晋良将”“忠武祠”“忠勋世美”等金灿灿的匾额。忠武祠大门正对着的是一座祭楼,名为“颂德楼”。
杨忠武祠内有一块悬匾,上书“敕建”二字。“敕建”是奉帝王命令修建的意思,我们都知道,世上家族众多,有几家能享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唯有杨忠武祠。
杨忠武祠的忠烈形象,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高巍精神。
山西夏县司马温公宗祠
山西运城市夏县,在中条山西麓,坐落着一座红墙青瓦、庭院深深的宗祠。这座建于宋朝,历代重修的巍峨庙堂,千年来与这里的乡民相互守护。祠堂外是萦绕而过的涑水河,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在诉说和追忆着庙堂主人——宋代名相、史学泰斗司马光的光辉过往。
司马温公祠占地面积近百亩,体量宏阔,与司马光曾经出任宰相的身份颇为相当。该祠堂不只是墓、祠合一,还有禅院与书院,每一处建筑都蓄纳着司马家族过往的情怀与风尚。
年光流转,如今的司马温公祠,仍然香火缭绕,繁盛不息。每逢年节,司马氏的后人和当地民众都会来到这里祭拜,历经千载,一代又一代。先贤司马光留下的《资治通鉴》固然可以明史增智,而《温公家范》《训俭示康》则是更为重要的圭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齐家,奥义全在其中。
值得经常关注的是,《资治通鉴》这部史书巨著,记载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16个朝代,时间跨度达1362年,共计294卷300多万字,创造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新高度。这部巨著的面世如日出之光,如日中之阳,照亮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人生之路。
皇城相府惠民祠
惠民祠是陈氏宗祠。此陈氏宗祠不是别处的陈氏,是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市、名声响遍全国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山西旅游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冠戴5A级景区,游人如织。
皇城相府建于明清时期,院落阔大,气象非凡。最为吸引人的是这大院里出过赫赫有名的陈廷敬,以及诸多官宦。数字显示,陈家从明孝宗年间到清乾隆年间的260年中,共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其中6人跻身翰林、享自“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陈氏家族的繁盛自何而来?煌煌大院当中的书院和惠民祠就是最好的答卷。书院是普通农人耕读传家、改变命运的写照。惠民是陈家代代相传的家风,陈氏惠民祠,铭记的是惠民,传承的是惠民。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陈家宗祠袅袅的香火里,缭绕着、飘扬着生生不息的美德,就在这香火里,陈家繁茂、繁盛、繁荣!
山西繁峙县栗家大院(栗氏宗祠)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岗里村栗家大院(栗氏宗祠),由岗里村栗国富先生按照北方古建形式、历时9年投资兴建,其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红砖蓝瓦、雕梁画柱,凝聚着栗国富先生的家国情怀和感人的奉献精神。这是国内首个规模最大的栗氏宗祠。
山西繁峙县栗氏宗祠
五、宗祠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时代的飞速发展,曾经散布在神州大地各处的祠堂,正逐渐消失于我们的视野之中。作为家族信仰、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象征的祠堂,是否真的已经不再重要?当然不是。
代代相传的祠堂作为凝聚家族精神、赓续家族血脉,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黎民百姓,祠堂都是每个家族最重要的精神图腾和文化瑰宝。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祠堂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家族代代相传的家训是一种口头的文化传承,那么祠堂无疑是这种文化传承的实体承载。每一座祠堂都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起和繁荣,同时也记录着家族的荣耀和历史。在这里,家族成员可以追溯自己的根源,更可以感受到先祖留下的精神力量。
今天的我们仍然需要追寻祠堂的精神内涵,更应该注重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在祠堂中,我们可以回忆并传承家族的故事与价值,让家族的血脉和精神得以延续。
祠堂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加珍贵。每个家族的兴旺离不开文化传承,优秀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家族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家族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祠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诗礼传家、崇尚孝道等传统美德,都能在祠堂中找到源头。
只要我们坚守家族文化的传承,将先祖的智慧与教诲铭记于心,我们的灵魂就能在精神上找到归宿。我想,祠堂的实体建筑固然重要,而祠堂背后所承载的家族文化与信仰更加重要。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珍视家族文化传承,在心灵深处敬仰祠堂、热爱祠堂、建造祠堂、维护祠堂,让家族基因和耕读传家精神一代又一代赓续相传,生生不息。
栗晓观察
热情地生活,冷静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