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这次分享能认识您,很高兴。您说的客厅革命、厨房革命的话题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梦想,我觉得这个观念还是应该提倡。这些天思绪多多,随手写下供你参考。

我大概在20年前写过几篇关于社会演进纲要的东西,从吃穿住行婚丧嫁娶等角度探索人们新的生活,其中对饮食和社交尤其注意,有一篇“关于建立社区厨房的构想”曾经在黄友会(黄珂办流水席期间黄友们的自组织平台)创办的杂志《黄客》上发表。

社区厨房的设想是想解决一般人吃饭的痛点问题,无论上班族、中产家庭、老年人,都有吃饭难、孤独、无味无趣等问题。一般家庭平时工作事业,下班或周末还要考虑做两三口之家的吃饭问题,实在不经济又消耗精力。现代家庭的标配,如客厅电视等等,已经是多余之物;厨房冰箱和相关用具,也大多是闲置、浪费、不健康(尤其是冰箱,大部分人家的冰箱里储存的饮食远不如小区超市新鲜。古人所谓,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现代人离超市多在一公里左右,食材应该是超市才对。如50后60后孩子好动之一就是小时候有一个帮父母打酱油的阶段,引申为汉语里的打酱油的年龄。)

我认识一个企业家,是从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不让他扔剩饭开始步入另一赛道的,他现在是社会企业家,即把很多餐饮店和面包房当晚要扔掉的食物拯救起来,减少浪费。他跟我谈起时提到,家庭的食物浪费也非常严重。另一个做家具设计的企业家,在多年入户调研时,也提到现代人的厨房、冰箱有惊人的浪费和不健康现象,不少家庭常年应付工作和事业,几乎难得平平常常地吃上一顿饭。

社区邻居十来家人,支持共享一个社区厨房,不仅可以解放各家自己的厨房,而且能够共享天南海北的饮食,可以让孩子一起开心吃饭,让老人们发挥余热,让大家资源优化,还可以解决孩子们的学习、大人们的事业、老年人的日子等问题,可以成为邻居们的公共空间,如学习作业区、棋牌游艺区、养生茶聚区等等,还可以让邻居们的家装、收藏等进入流通,促进大家的审美需要。

西方社会有慈善机构等支持的公共食堂,供社区的老人中午就餐。国内各地也有类似的实践(我在云南大理就吃过居士们捐助的社区食堂,5元一份,不少老年朋友和居士去做打饭、洗碗一类的志愿者,就餐者虽然素不相识但一起吃得很庄重;北京通州区也有街道创办的社区食堂,供白天在家的老年人去就餐)但邻居们自发组织起来的厨房还需要有识之士的介入。

二十年后看人们的吃饭社交问题,我认为创建社区厨房或公共食堂的条件更成熟了。饮食有道,中国人的饮食讲合群,饮食有社交意义。因此,这个社区平台不仅要解决小家庭的吃饭痛点,也应该有商机,还能解决社区的公共性等问题。一个三口之家做饭要做五六个菜左右已经很不容易。但一个公共厨房,可以提供四五个凉菜、四五个熟食,五六个炒菜、两三个锅菜,很容易。如果规则明确,大家完全可以一起共享如此丰富的美食。同样地,各家来客在家里做或到饭店里消费,不如到公共厨房去。(各家主事者共同组成管委会,管委会订好计划,分配给退休在家的老年朋友轮值买菜、摘菜、收拾厨房等工序,各家做菜能手们随时能开炒,故专职者一两位即可。)

我们人类的天性就是饮食离不开社交,同样,社交离不开饮食。社交是不少有事业的朋友的必修课,工作室、茶室、咖啡馆是他们社交的场所。如果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共享一个空间,作为会所或道场,以茶、文化、饮食会友,也将极为可观。相比较而言,道场和会所的实践更丰富,你好像也正在做这类事,我就不多展开了。

朋友回信之一

看了您的文章,真的感触更加深刻了。首先,非常感谢您这么费心花时间写的参考,还给出这么多的理念延展。能和余老师您这样的思想学者交流学习是我的荣幸,虽然和您只有短暂的交流,但是和您交流之后尤其看了您这篇故事和建议,更让我有所思,希望能通过这件事情的发心,实现自己一点微薄的价值。

因为我做了25年室内设计装饰装修,15年中式家具生产制造,深耕在这个行业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家庭、空间和对生活态度缺失的用户。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自己行业的“江湖郎中”,这么多年找我看过“病”的人不下三千,我医治过的“病”人也不低于两千,先不管我医术怎么样,但是我很幸运,有机会让我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也积累了丰富的“病”例,和您交流的客厅革命和空间里的无用之用,冰箱里的断舍离的这些感悟,都是通过这些案例诊断得出来的,这里面可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和您这样的智者多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像您文章里写的那些真实的故事,可能还有更多的一些启发,这是需要我们深入的探讨的,所以,非常感谢您,余老师我们是需要和您这样的智者探讨请教的,也希望有机会去北京和您请教!

朋友回信之二

您的微信,我认真的阅读了,非常的赞同!如我们上次沟通家庭场景减少浪费:冰箱管理工具各种解决已经完成调研,正在惜食内部评估实现的方式,有很多地方要创新,改变人们的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顺遂人性:好玩,有趣,实惠等来引导大家变革。

其实更理想的是古人所讲,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家庭做餐食的效率低下,时间和人工各项成本的不经济,犹如土法炼钢,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家庭场景效率提升比如大行其道的预制菜,速食,但是健康情况着实令人担忧;而近来看到的社区食堂,如老师所讲:效率,功能,交流,节约等都焕然一新,改换思路,不是在家庭场景上纠结而是升纬来解决家庭场景的问题。也正如惜食不是去处理余量食物,而是想法设法的共益拯救余量食物。

已经有人在实践落地,湖南在十多个社区落地的银发族餐厅,最初是为了照顾老年人所建,现在已然实现,社区食堂(开始老年人,逐渐的单身、三口之家都来),小区孩子们第二自习室,社区中青年的第二活动室,意义很大,而且效率、社交功能、节约等也都十分有效。

始诸饮食

我本来可以如一些作者那样写写美食的,却来花时间研讨人们的饮食之道,是因为饮食:吃什么,如何吃,等等,确实是人类的一大痛点。朋友说,前不久,在和清华大学、中科院地球资源所、中国连锁协会的会议室上,各科研机构的调研结果:家庭、餐厅、零售三个渠道的食品浪费量是7:2:1,家庭场景是浪费最严重的。

经历过人生诸多酸甜苦辣的庹明生兄有一句名言:人生不过一碗面。但人类却一直在一碗面一碗饭面前纠结、折腾、超越。我中国文化以为,人的礼仪就是从饮食开始,“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金刚经》开篇则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大道不离日常,至善链接饮食。期待人们在修齐中成就出精彩的饮食文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