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十点读书 ,作者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我问有趣的人,寻好玩的答案”。
这里是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带来的聊天文化栏目《我问》。
每期邀请一位林少喜欢、欣赏的好友、智者品茶聊天,在闲谈中交流彼此的人生难题,在思维和灵魂的碰撞中,探寻彼此的生命故事,用生命影响生命。
第十一期嘉宾是文化学者、作家余世存。
当代人躁动不安,忙碌地杀掉时间,却无暇关照内心与世界,他说,“幸好我们还有《金刚经》”。

林少:蒋勋老师诵读《金刚经》送走他的父亲,之后每天诵读《金刚经》变成了习惯,在诵读时能够感受到能量。您在诵读时是否也有这种体验?

余世存:现在你的心是悬着的,但(诵读《金刚经》时)心是没有重量的状态,身体也会消失。这种感觉很有意思,但是念头还在,善护念不太容易。

我们说修行的人,或者训练有素的人,他特别容易护住。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不足够专注,前半个小时是很难进入的。

跑步前半个小时,如果心不在焉,就跑得很费劲,想停下来不跑了。但还是坚持的话,训练自己先熬过半小时,就越来越美妙,甚至口舌生津。

我最开始站桩的时候,我腿和脚的关节僵硬得不得了,就像站在钉子上。咬着牙站过去,一点点化开,最后就发现身体站通了。我觉得读《金刚经》也是如此。

林少:看慧能开悟的故事很神奇,他识字不多,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怎么就开悟了呢?

余世存:如果还原慧能开悟的现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广东深山里靠砍柴为生。

他每天看到的就是天空、山、树,心里想的都很简单,跟人打交道也很纯粹,就是把柴卖给客店里的人,去买点东西侍奉母亲,人际关系很简单。

突然有一天,他听到人家念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觉得:“这不是跟我想的一样吗?我每天也是无所用心,事情一来我的心就生出来了。”

我们很多人听这个八个字无感,对不对?因为我们所处的现实情境完全不一样,我们可能住的房子已经贬值了,一脑门烦恼,哪还得去听这个。

古人说,嗜欲深者天机浅。每个人都有慧根,只是我们暂时被世俗的生活蒙上了,一旦简化(欲望),天机就浮现出来了,慧根也就显露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训练自己随时随地入静,只有安静的时候,都是过眼云烟,都是梦幻泡影。

安静是最容易获取能量的,安静能生智慧。光读书得到的都是知识、信息,但是没有觉察世界的能力(是不够的)。

林少:每个人跟《金刚经》的缘分可能不太一样,您跟《金刚经》的哪句话比较有机缘呢?

余世存:我觉得是“知一切法于我,得成于忍”。要成就“我”,需要有耐心,能够克制自己,其实还是一种安静。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老大哥跟我讲过:你要对外破相,对内破执。把外面的看到的一切的现象破掉之后,获得的东西才有意义。同时,内心执着的那一点念头,也得要破掉。

林少:放下执着心,是挺难的一件事情。您到目前为止比较难放下什么呢?

余世存:我觉得可能是(难放下)争强好胜的心。我前两天阅读范仲淹,都难过得都快哭了。

我们跟苏东坡无法比,跟范仲淹无法比。至少我作为一个读书人,在这个年龄所抵达的世界或人生成绩,无法跟他们相比。

但是如果你用《金刚经》来问我,那我连这个比较之心都应该放弃。不要比了(笑),好好做自己。

可能作为读书人,难免觉得应该尽可能发挥作用,这是我们的执念。

只有放下,才能够更好地去做事。而不是说做一个读书人,我在报答世界,我在奉献、服务于社会。

林少:我觉得要放下的东西太多太难了,譬如名、利、权、情,美食之欲也挺难。

余世存:我觉得美食很容易放下。我也特别喜欢吃,我太太经常做菜很丰富,吃一顿美食很开心,但是不吃也没问题,吃一两个月的速食我也能接受。

我为什么能够放下呢?可能得益于我大学毕业那段时间,分配到一中教书,这对于我是打击。在我那个年代,北大毕业生去教书,算是工作不太好。

我自然而然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按世俗的(期望)去做公务员,在体制里一步步往上走。我很长时间没有房子,我的同学都有住房,都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我免了这些世俗的事,就可以专心读书,去做学问。一套住房对我来讲,不是生活的标配。

很多貌似放不下的东西,都能放得下。我原来就特别舍不得我的书,近万册藏书,我(现在)觉得随时可以散掉了。

包括读书,我年轻的时候跟很多朋友有共识,每天不读几十页书,这一天是白过。做一个写书人,每天不写点也是不行的。

(现在)我可以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写东西,不读书,我也觉得充实,这才是真正面对自我。

林少:我很惦记您的藏书,哪天您要是放下,麻烦告诉我。

余世存:好啊。(笑)

林少:但是弘一法师说的那种放下,您能做到吗?或者我们怎么去理解他的“放下一切”?

余世存:我可能还做不到。苏东坡晚年临终前,守候在他身边的朋友提出建议,心里想着西方的极乐净土。

但是苏东坡说了四个字——着力即差。一切都顺其自然,无所住才生其心,他的境界到了。

我们内心为什么不能放下?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熟悉(世界)。生活在春天的人,真的经历了严冬,才会深思熟虑。我们尽可能对周围要有同情和理解,(让)周围的世界进入心里。

林少:您在书中整理了《金刚经》相关的大事年表,有没有对您自己比较帮助的呢?

余世存:有,比如说梁启超写战友谭嗣同,他说:“世界之外无净土,终生之外无我,故唯有舍身以救众生。”

这句话林少可以再去琢磨一下,我认为是非常有益的。这其实是我们说的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或者大乘佛教精神。

我在整理时逐渐认知到,原来修行也好,看开也好,不是逃避当下,而是跟当下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更有效的联系。

像我这么多年远离主流社会,我2009年底从云南回到北京,好多朋友都说:“你离开北京两年多,就脱离了社会。”

但我觉得回来之后,写的书反而比以前更接地气,更能跟时代、跟大家的需求相关。

那段时间,我没有去成就所谓的小我,娶妻、生子、买房、买车,但我做的事情成就了一个更好的我,这就是“众生之外无我”。

你想着众生,安顿好众生,其实也是在安顿自己。(完)

作者 | 酉星,《我问》栏目由十点读书出品。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