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锐旧居
李爱锐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38号。
李爱锐(1902—1945),英国人,原名埃里克·利迪尔,中国名字叫李爱锐,是一位天津出生的奥运会冠军,也是献身天津教育事业的教师。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李爱锐出生在天津马大夫医院,他的父亲李德修是一位传教士,曾居住在英租界剑桥道70号(今重庆道38号)。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他随着父母回国,读完小学和中学之后,考入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学位。
李爱锐
李爱锐自幼喜爱运动,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就显示出杰出的运动才能,是学校橄榄球队一名出色的队员。后来,他还入选苏格兰国际橄榄球队。他的田径运动成绩也很突出。1923年,在苏格兰举行的一次运动会上,他一举夺得440码中跑冠军,被誉为“苏格兰飞毛腿”。不久,他就被选拔到英国国家田径队,接受专门训练。
1924年夏天,第八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有44个国家和地区派选手前来参赛。李爱锐以优异的田径运动成绩,成为英国体育代表团成员。7月11日,李爱锐参加400米跑比赛,发令枪响后,他一路领先,最终以47.6秒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
1924年李爱锐夺冠
后来,李爱锐在奥运会夺冠的故事,在英国被拍成电影,名为《烈火战车》。这部电影在1982年第54届奥斯卡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音乐等4项大奖。
1925年夏天,已经成为国际体育明星的李爱锐,怀着对中国的眷恋,告别了他可能得到各种荣誉和待遇的英国,回到出生地天津,应聘在新学书院执教。
1929年,天津英租界当局在民园体育场举办万国田径赛,李爱锐亲自主持跑道的设计和施工,其水平在当时的亚洲属于一流。
李爱锐曾参与设计的跑道
李爱锐在新学书院执教期间,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他担任学校的理科和地理教师,不论什么课程,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设法培养学生的品质,总是充满一种无比的热情,因而受到学生的深深爱戴。
平时,他对自己考虑得很少,直到32岁,才与加拿大姑娘佛罗伦丝·麦肯齐结为伉俪。麦肯齐从事医护工作,比他小10岁,曾是他的学生。1935年,他们有了长女帕特立夏,3年后又有了次女希兹。当时,日本与美、英等盟国交战的太平洋战争将要爆发,天津英租界形势日趋紧张。1942年5月,当妻子再次怀孕之后,李爱锐让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到加拿大避难。这年9月,第3个女儿慕莲降生,但从未能与李爱锐相见。
埃里克·利德尔和夫人弗洛伦丝·麦肯兹结婚照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封锁了天津英、法租界。从1943年3月起,日本又把租界的侨民,送往山东潍县乐道院集中营。李爱锐作为侨民来到这里,以极大的爱心,给侨民的孩子继续上课。同时,他还担任集中营康乐小组的主席。在孩子的心中,李爱锐就像是可靠的家长,都亲切地叫他“埃里克叔叔”。
1945年2月初,李爱锐有一周没有给孩子们上课,事后大家才知道他病了。2月20日,这是在他临终的前一天,他还和孩子们在棒球场上交谈,但谁也看不出他在忍受着巨大的病痛。第二天上午,他就被脑瘤夺去盛年的生命。
消息传出,整个集中营无不悲恸万分,侨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举行葬礼,把他安葬在集中营的东墙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李爱锐去世的消息传到英国,整个苏格兰都为他哀悼。
1988年,一批中外友好人士聚集山东潍县,为建立在这里的埃里克·利迪尔墓地纪念碑,举行隆重揭幕仪式。纪念碑用他的家乡花岗石砌成,镌刻着中英文的碑文,正面的碑文是:“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在前,永远不言疲劳。”背面的碑文记载了他的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为了纪念这位了不起的人物,一位出生于苏格兰、后又久居香港的土木工程师丘嘉先生,倡议并建立了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
李爱锐在重庆道38号的旧居,为英式现代风格的平顶楼房,整座建筑简洁大方,仍然保持完好。
作者:贾长华
来源:“老贾笔谭”头条号
编辑:苗润佳
统筹:李丽君
正观新闻·正观号
正观新闻正观号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