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岁的吴立民,一位源自浙江台州、享誉中国的水墨画宗师,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共鸣。每当他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雨露的滋润,眺望农舍与寺庙的静谧,以及空旷的原野,他的心便如同湖面般平静,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地涌现在水墨之间,最终流淌在那一张张承载着历史与传承的宣纸上。
吴立民老师在福州作画。黄坚 摄
正如吴老所言,大自然,乃是我们永恒的导师,它用无言的语言,教导我们如何以笔墨描绘世界的纷繁与美好。然而,正是这份对水墨画创作的执着与热爱,让吴立民老师曾两度在生死边缘徘徊,饱受中风的折磨。但凭借顽强的意志,他成功战胜了病魔,继续在他的艺术道路上坚韧前行。
吴立民老师在大山深处作画。黄坚 摄
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吴立民,对水墨画的理解与创作已臻至新的艺术高峰。记者通过多年的采访与交流,将吴立民对于中国水墨画、中国艺术精神及中国艺术家的深沉思考,凝结成以下十句箴言,犹如重锤般砸向当今的中国艺术界,引人深思。
1、中国水墨画之艺术精髓,根植于深邃的老庄哲学之中。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与“丧我”,这些境界的探寻,正是对主客体界限的超越,对心灵绝对自由的不懈追求。艺术,在最高层次上,实乃一场无拘无束的精神之旅,一场心灵的自在游戏。而绘画,正是这种精神游戏的绝佳诠释。当我们挥毫泼墨,忘却外物与自我之时,便是艺术家心灵最为欢畅、最为自由的瞬间。此刻,物我两忘,心灵与画面交融,共同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艺术乐章。
2、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欲将内心的精神世界幻化为艺术的自由嬉戏,需历经生命的千锤百炼,感悟其深沉与博大;需磨砺笔墨之技,直至娴熟自如,挥洒自如;需虚心向前辈大师学习,揣摩其艺术精髓,传承其精神脉络;更需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了然于胸,化景为情,以情入画。正所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般道理,便是艺术家们追求艺术自由的必由之路。
3、中国传统水墨画大师们,往往在高龄之后才绽放出绚烂的艺术光华,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水墨画,作为对人生与生命的整体体悟之艺术载体,需要经历岁月的沉淀和磨砺,方能洞悉其中的深邃与博大。高龄之际,大师们的人生阅历已如江河般丰富,对生命的感悟愈发深刻,水墨画中的意境和情感也因此更加厚重而深沉。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师们内心的各种欲望逐渐消退,精神反而获得了更为自由的飞翔空间。他们不再受尘世纷扰所困,能够更专注于艺术创作,将内心的感悟与情感倾注于笔端,化作一幅幅水墨佳作。正是这种人生体悟与精神自由的完美结合,使得水墨画家在高寿时始得大成就。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对生命的颂歌,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揭示
4、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灵魂的向往,追寻着精神的自由之境。然而,在追求这一自由的征途上,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梵高,这位西方的绘画巨匠,以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将生命倾注于画布之上,最终却因艺术的疯狂而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深渊。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的八大山人同样将绘画视作生命的全部,却在这过程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实现了精神的寄托。这便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所在。艺术,其本质乃是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寻,中国画亦不例外。然而,要实现这一自由之境,并非易事。艺术家们需不断锤炼中国传统技法的精湛,同时又要敢于挑战权威、反叛传统,唤醒个体生命中独有的体验与感悟。唯有如此,画家们方能在艺术的天地里实现个体的精神自由,同时也推动中国画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华丽转身。
5、当下中国美术院校的教育模式令人堪忧,习古之风蔚然成风,却忽略了引导学生追求个性与创新。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们的作品往往千人一面,缺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灵魂。用一千年前人的审美和技法去描绘当代社会,怎能生动鲜活地展现时代风貌?我们看到的作品,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时空错位的幻境之中。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术院校的分科设置。花鸟、山水、人物等分类过于僵化,使得画家们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难以跨界尝试和创新。有的画家擅长画山水,却对人物画一无所知;有的专攻人物画,却无法驾驭山水画的笔墨。这种“鹰王”“牛王”“猴王”的称呼,不禁让人质疑:难道他们的一生只能被一种题材所束缚,这样的艺术家或画家,又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家吗?或许,他们更适合被称为“鹰家”、“牛家”或“猴家”。
美术院校的教育体系如同医院般细致分科,眼科、内科、外科、整形科等一应俱全。然而,这种过度细分的教育模式,却忽略了艺术创作的综合性和跨界性。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和创造力,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构成了致命的打击。
6、法本无法,艺术之路,贵在破法立新。法,本为前人辛勤积累之精华,但若被其束缚,拘泥于每一笔、每一划的出处,则艺术生命将枯萎而亡。真正的艺术家,应敢于走自己的路,绘自己的画,让每一幅作品都流淌着独特的灵魂。若学习他人只为形似,那么画坛必将陷入单调乏味的境地。
在日常的点滴中,我们应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感知。无论是描绘风景还是刻画人物,当新的意境、新的意韵、新的表现手法涌上心头,我们应顺应心灵的呼唤,用画笔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感,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新作品。
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新感受、新思考,以及对各种画风的广泛汲取与融合,自然而然地孕育而生的。因此,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艺,更要有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7、在绘画的世界里,画眼的位置并非固定于画面中心,这种微妙的偏移让画面摆脱了单调平板,焕发出活泼生动的魅力。敢于创造险峻的构图,又敢于巧妙地化解之,这正是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而画面中的留白,更是考验画家功力的关键所在。所谓“计白当黑”,即便是在空无一笔的白纸之上,也能引发观者无尽的遐想与思索。
画面切忌琐碎,必须保持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感。在绘画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把握整体构图,不被局部细节所拘泥,这样才能创作出既生动又大气的作品。画画时,保持平和的心态至关重要。用笔宜松不宜紧,轻松自如的笔触才能让画面呼吸自由,流露出灵气。记住,画是写出来的,切勿刻意描摹,只有真正用心去感受、去表达,才能创作出耐人寻味的佳作。
8、书法犹如人心之镜,画作亦是灵魂之窗。画者需胸怀宽广,待人以诚,超脱于名利纷扰之外,心怀谦卑如谷。唯有如此心境澄澈,方能摒弃一切世俗杂念,全神贯注于绘画之道。心态若是不佳,便难以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佳作。因此,画者当修心养性,以良好的心态赋予画作灵魂与生命力。
9、经典的伟大之作,往往以最简洁、最朴素的形态呈现,却能深深触动人心。在绘画六法中,“气韵生动”高居首位,这其中的道理深邃而耐人寻味。一幅画,即便拥有再高超的笔墨技巧,如若画面布局显得呆板无趣,缺乏灵动之气,那么这幅画仍旧无法称之为成功的作品。因此,真正的绘画大师,不仅注重笔墨的锤炼,更在乎画面的气韵生动,以此赋予作品以灵魂和生命力。
10、行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间,是画家开阔胸襟、拓宽视野的必经之路。正如古人所言:“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画家汲取灵感、提升技艺的必由之路。画家的旅游之旅,与常人游历名胜古迹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他们不仅仅是去欣赏山河的壮美,更是在寻找那些潜藏在自然之中的新意境、新造物。
吴立民老师在福州鼓山喝水岩采风。黄坚 摄
每一次的行走,都是一次心灵的觉醒与创作的预演。画家们会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以何种表现手段来诠释眼前的美景。这样的旅行,对画家而言,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为今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融入笔端,创作出一幅幅充满新意和生命力的画作。
因此,画家们应该多出去走走,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与神奇。让每一次的行走都成为一次创作的预演,让每一次的观察都成为一次灵感的迸发。这样,他们的画作才会更加生动、更加有趣,更具艺术感染力。(记者 黄坚)
闽正
闽正公众号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