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潮头自信自立自强

北京大学校长 龚旗煌院士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来宾们: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北京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你们的老师和家人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过去几年,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真理、追求卓越,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结下珍贵情谊,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体悟国家建设发展的成就,在北大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大家传承着北大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践行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使命担当,展现着新时代北大青年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今天,同学们即将开启人生的新阶段,迈出新的青春步伐,也将肩负起新的时代重任。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指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你们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大家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大家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守护和平与发展,促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迫切需要大家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为创新驱动发展、增进人类福祉而不懈努力。这些都是同学们要认真书写的时代答卷。

一百年前,北大的老校长蒋梦麟先生在为《北大学生会周刊》创刊号撰写的文章《愿听青年觉悟声》中写到,“辟出一条新路来,向那光明的方向走,都靠着一班青年们的奋斗和努力”。跨越一个世纪,大家正处在创新如潮、动能奔涌的新时代,期待你们在时代潮头自信自立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时代前列。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三点希望。

第一,以自信厚植担当的底气。

古人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一个人要拥有持久而坚定的自信,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与祖国和人民同心同向同行中,满怀信心地走好新的奋斗之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八十多年前,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北大人发出了必胜的呐喊。1938年5月4日,从长沙历经两个多月的跋涉,到达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北大学生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大声疾呼“我们要在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完成五四运动所提出的任务”,“完整地建设起一个新的、光明的中国”。近代以来的中国曾在“开眼看世界”中艰难求索,历经几代人的持续奋斗,今天的中国盛世已如先辈们所愿,我们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这些年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的日益强大,不断增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很多外国政要、大学校长、知名学者都到北大访问,我和老师们、同学们也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交流,北大“以开放促一流、与世界共发展”的脚步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体现了对携手各国共同发展、推动世界走向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心。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希望大家带着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带着对世界繁荣发展的信念,当好促进各国友好往来的使者,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青年担当。

第二,以自立增强创新的骨气。

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关头,青年必须秉持自主探索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引领时代。

本世纪初,面对我国音视频编解码自主技术缺失的难题,北大计算机学院高文教授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经过无数次计算、优化、迭代,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开启了视频编解码标准领先国际发展的新纪元。当前,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技术既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更加考验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创新实力。今年年初,“横空出世”的DeepSeek重塑了全球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格局。在DeepSeek研发团队中,有一批北大计算机、人工智能、物理、中文等专业自主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为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重要的时代主题。今年也有一些同学将投身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一线,希望大家继续在专业领域勤奋耕耘、自主求索,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助力国家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以自强砥砺奋斗的志气。

古人说,“自胜者强”。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才能淬炼出精彩的人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个人的拼搏奋斗都是在为民族的精神图谱增添新的坐标,为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在北大127年的历史中,一代代北大人秉承着自强奋进的精神,在民族复兴史册上镌刻下不朽的印记。上个月辞世的唐孝炎院士就是我们的楷模。在七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她永不停歇、永不止步,在光化学烟雾与酸雨治理、PM2.5防控、臭氧层保护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气复合污染”概念,成为大气污染研究的核心思想。她曾说,“我始终认为,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批人、一个时代的任务。”在北大,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火炬。考古专业一代代师生长期投身田野,在风餐露宿中探寻中华民族的历史源流,在日晒雨淋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这份对科研事业的耕耘与执着,正是对自强精神的有力注解。

奋斗之路从无坦途。希望同学们今后不论面临怎样的艰苦环境,都要保持昂扬奋进的精气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克服学习和科研中的难题,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让奋斗的足迹在青春征程中熠熠生辉。

同学们,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写到,“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希望你们做自信自立自强的北大人,在不懈奋斗中追逐青春理想,当好追梦者,更做圆梦人。母校是你们逐梦的起点,也是归航的港湾,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母校永远祝福你们!

(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公号)



编辑:康平
二审:李记波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