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独钓

受时代认知的局限,有关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记载,对其较为离奇的行医之事的叙述,多带有神话色彩。加之古代行医者多修黄老之术,擅养生之道,医术高超者往往被人们奉若神明。两晋时期著名医学家葛洪所著的《神仙传》里,就记载了不少中医的“神仙”故事,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要数第十卷第一篇《董奉传》。

文章开篇介绍董奉,就赋予了他传奇色彩:“董奉者,字君异,侯官县(今福建省长乐一带)人也。昔吴先主时,有年少作本县长,见君异年三十余,不知有道也。罢去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往见故长,君异亦往,颜色如昔,了不异故。”在孙权执政时期,侯官县新来了一位年轻知县,见到县吏董奉,三十出头的样子,此时不知其善于修道。离任五十多年后,这位久经宦海的知县履新他职途经侯官县,约昔日的衙署故吏都来重聚,大家无不是长须白发。董奉也到场了,居然还和五十多年前一个样,不与岁月共沧桑。

有关董奉的生平,正史中未见记载。当然,正史没有收录的人物未必不存在,而正史中大书特书的事,也不尽真实,反倒是边缘性杂记中的人物血肉丰满更值得玩味。综合《太平广记》《大越史记全书》《列仙传》《神仙传》等书所述进行推测,董奉应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20年)或更早些年出生,于西晋前期、东吴灭亡时(公元280年)仙逝。青年时代做了几年县吏之后,董奉无心仕途,遂隐居深山修道、行医。几十年如一日在大山深处修身养性且深谙医道,神清气爽显得年轻这也属正常。

而真真切切把董奉推上神坛的,则是接下来的一件事。据文中所述:“交州刺史(古交州乃今岭南一带,据历史考证,时任刺史应为士燮)得毒病死,已三日。君异时在南方,乃往。以三丸药内死人口中,令人举死人头,摇而消之。食顷,燮(xiè)开目、动手足,颜色渐还。半日中能起坐,遂治。后四日,乃能语……”接下来士燮所描述的“假死”三日内所经历的事,就完全是阴曹地府魑魅魍魉那一套神鬼故事了,不再索引。从现在的医学观来看,一个人得了恶疾休克(或称“假死”)经及时医治而复活已非奇事,但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后汉三国时期,能够以高超医术“起死回生”治愈此病,医者被世人呼作“神仙”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建安三神医”(其一华佗,其二张仲景)之一的董奉,千百年来在中医界传为佳话一直被啧啧称颂的,还是烟火气十足的“杏林春暖”故事。据《董奉传》所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杏子大熟,君异于杏林下作簟仓,语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来报,径自取之。得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君异以其所得粮谷赈救贫穷,供给行旅,岁消三千斛,尚余甚多。”董奉在山间行医,开方治病分文不取,只让重病痊愈者来山里种下五棵杏树,小病痊愈者种一棵杏树即可。数年之后,山里的杏树达十万多棵,郁然成林。每到春天,满山杏花烂漫自成一景。待到杏子熟时,董奉在杏林中设下用竹篾制作的粮仓,对过往行人说:“想要买杏的,不须禀报,自带器皿,盛入粮食,过来等量交换即可。”董奉用换得的粮食赈济穷苦人,也给路经此地的行旅之人提供帮助,就这样每年消耗粮食三千斛,还总是剩余很多。

读了董奉的故事,一位医德高尚的古代神医的光辉形象跃然于脑海,“杏林”也由此成为中医界的代名词,“杏林春暖”,暖了劳苦大众求医问药的心!我在想,千百年来董奉这位杏林大咖之所以在各种文学典籍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神仙”化,大抵是出于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吧。希望今天的“杏林”也能多出几位医德高尚且医术高超的神医,身体力行扛起国医的大旗,急患者之所急,研究解决更多疑难杂症,造福苍生。倘有如此“杏林”高手,在老百姓的口碑中略带几分“神仙”色彩又有何妨?

2024年5月27日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寒江独钓

寒江独钓官方正观号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