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故居纪念馆

曹禺故居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23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是著名戏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史成就最高的剧作家,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9年(清宣统元年)毕业回国被委以军职,在武昌与曹禺生母薛氏结婚,并迁居天津。曹禺的笔名,来源于他的姓氏,繁体的“萬”字——草字头是“曹”的谐音,拆掉草字头则是“禺”。

曹禺出生仅3天,生母薛氏就不幸病逝。他在继母、生母之妹薛泳南和奶妈的哺育下,度过了童年。他性格内向,天资聪颖,家庭教师对他格外喜爱,教他念书和写诗、写文章。后来,他又看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1922年,曹禺考入南开中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在同学中也很有威信。1925年,他加入学校的文学会,转年又与爱好文学的同学创办《玄背》文学周刊。他在《玄背》文学周刊,第一次以“曹禺”的笔名,发表了小说《今宵酒醒何处》。随后,他又陆续发表诗歌《雨中》《南风曲》等。他还尝试写随笔,同时开始翻译小说。

曹禺

1925年,曹禺参加了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成为一名活跃分子,不仅登台演戏,而且执笔写剧本。在这里,他有幸遇到教育家、中国早期话剧主要创始人之一、张伯苓的胞弟张彭春。在张彭春的指导下,曹禺的表演才能得到锤炼,而创作才华也得到充分激发。他第一次登上舞台,是演出德国作家霍普特曼的《织工》,这是一出描写工人罢工最后失败的话剧。以后,他又参加了一系列话剧的演出。他的勤奋努力和对戏剧的悟性,使他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

1928年9月,曹禺被保送升入南开大学,他的戏剧实践,向着更加理想化发展。他又对改编和改译外国剧本产生了兴趣,并在《南开周刊》上发表这方面的作品。在此期间,他开始酝酿自己的处女作《雷雨》。

1930年,曹禺离开天津来到北京,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专业学习。到了1933年,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经过几年的构思、写作和反复修改,终于在清华大学问世。1934年7月,《雷雨》剧本在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立刻震惊剧坛,成为我国话剧史上的一朵奇葩。

雷雨剧照

1934年9月,曹禺回到天津,到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他在讲授英文、英国文学史、西洋小说史等课程的同时,继续改编、演出一些话剧,又开始了话剧《日出》的创作。

1935年,曹禺得知上海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事件,即才华横溢的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在恶毒的谣言和卑鄙的诽谤中,含恨服毒自杀。对此,曹禺极为愤慨,这成为触发他写《日出》的一个因素。但是,《日出》所依据的原始材料,却大多发生在天津。他为了写《日出》,曾在天津小白楼、南市三不管一带,深入社会底层体验生活,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材料。1936年6月的《文学季刊》发表了《日出》的剧本,马上在剧坛引起轰动,这也使他从此跨入著名剧作家的行列。

日出剧照

1937年,曹禺创作的话剧《原野》问世。1941年,曹禺创作的话剧《北京人》问世。《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被誉为“四大名剧”,标志着我国话剧事业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阶段。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话剧,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的观众。

1949年以后,曹禺先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他创作的历史剧《胆剑篇》《王昭君》等,又在话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曹禺于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曹禺的半身铜像

曹禺故居为前后两座意式小洋楼。曹禺故居纪念馆建成后,恢复了当年陈设的家具和物件,展出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馆前至今还矗立着曹禺的半身铜像。

作者:贾长华

来源:“老贾笔谭”头条号

编辑:李腾轩

统筹:李丽君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