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识李硕,从他的著作《剪商》开始。李硕是河北保定人,生于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实验班,读完硕士接着有6年记者生涯,之后到清华大学历史系读博士、他曾在新疆大学历史系工作,现供职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多年以来,李硕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剪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楼船铁马刘寄奴》《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俄国征服中亚战记》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其中,《剪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通过非虚构写作方式还原历史场景,出版后,被人们竞相抢购阅读,一时洛阳纸贵。从此,清华博士、青年历史学者李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二
《剪商》从代序、引子、二十七章、尾声、后记,洋洋洒洒五十万字,而且每个章节后面都清楚地排列着参考书目,并写明每部参考书目的出版社、出版日期以及参考页码。
我认真数了数,这部五十万字的著作,足足参阅了四百余部书籍。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工程,若没有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的决心,是完不成这部人人啧啧赞叹的上古历史“专典”。
李硕沿着历史考古的脉络,从龙山时代、夏代(洛阳、偃师-二里头)到商代,商人在郑州-二里岗筑城扎寨繁衍生息,再到商王盘庚带领族众北渡黄河大迁徙,直至在安阳建立殷商王朝。这一阶段可以成为“华夏旧文明时代”。
在周族崛起并灭商后,周公旦一代人迅速废除了人祭宗教,并抹去了与此相关的文献与记忆,进而开创了和平、宽容的“华夏新文明时代”,一直延续至今。
三
一个不能回避,也不可能回避的人祭现象出现了。这也是《剪商》要描述的根本原因之一。
根据本书的研究,人祭的消亡和周灭商有直接关系。在周武王死辅政的周公旦取缔了商人的人祭风俗,并消除了关于人祭的文字后,记录和历史记忆;周公此举可能是为了防止其死灰复燃,执行得也比较成功,于是留下了三千年的记忆空白。
直到甲骨文重现天日。甲骨文里的“翦”字就像一把羽毛装饰的戈,意为攻占和普遍性的杀戮。
“翦商”的意思就是剪灭商朝。这个词来自《易经》坤卦六三爻的“含章”二字,其中“含”是“戡”的借字,意思是剪除、消灭。所以,翦商就是周消灭商。
李硕将《剪商》作为该书的名字,然后又加上副标题——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剪商之后,华夏民族正式开启进入封建社会的历程。
四
周人为什么要翦商?小小的边疆部落为什么能灭掉强大的中原霸主?翦商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扭转文明进程的重大转变,从神神鬼鬼转变成对礼的推崇?
看完《剪商》,一个触目惊心的史实是,无论商王、贵族还是百姓,那个时代都热衷杀人献祭。
“祭祀坑中的累累骷髅、殿堂夯士下蜷曲的奠基人,被抛弃在灰坑中的卑微死者以及屠幸场兽骨坑中混杂的人骨。这就是文王周昌曾经在殷都亲历过的商文明中的庸常生活……”
书中认为,这一切统统与商人的人祭文化脱不开干系。在他所写惊心动魄的翦商史中,人祭、人奠基和人殉在商代是体制性和普遍性的,相当于国家宗教。
“在商人的眼里,世界是冷酷的充满暴力、杀戮、掠夺和不安全,他们不认为鬼神有明确的善恶观念,或者说,商人本没有明确的善恶观念,自然也不会想象鬼神能有。”
五
一部好的历史著作,不仅要数学家的逻辑,还要文学家的想象。由此观之,李硕的《翦商》宏大处堂堂正正、细微处绵绵实实:
详述了人祭现象在早期华夏文明的出现和消失,以及为什么“武王克商”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政权更替,更是华夏文明形成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革命。
可以说,用“商周变革”来归纳李硕的洞见:对于华夏文明而言,这场变革比两千年后的唐宋变革的意义更深、更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者以流畅的文字和专业的视野,从人祭开始,讲述了商朝的祭祀与战争为何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及殷周之变是如何发生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许纪霖认为。
“王国维之后,商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而李硕则把这一重要性,形象生动地描画了出来。”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新表示。
栗晓观察
热情地生活,冷静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