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笔自己”
启功先生拒招书法博士,以为写字未算专业,人人皆会,何以博士为?虽是传统视角,然亦有深意存焉。
盖今办书法专业,万事求经典讲规则,曰“学科立场”。然昔时宋元明清士大夫,人人皆书写,显为基本文化技能。故即使临古帖,亦取自家一半、古人一半。遂能不失故步。
今之书法专业训练,严格事经典古法帖为宗,一招一式,不逾雷池半步。
——“故步”尽失,而“经典之步”未成。故而今之虽技术精良;参展者(反)辨识度低。满目经典而满目无一自己,诚时代之弊也。
“临摹四阶段”
只训练“临摹”不训练“创作”?
“学院派”书法教学,讲求专业性。临帖必求精准,不差分毫。其中有“科学”存焉!
盖精准首在“观察力”,名碑法帖,事无巨细,皆须尽收眼底与腕底。
且又细分四阶段,曰“准确临摹”“分析临摹”“印象临摹”“从临摹到创作”。最后步入“创作”。
而目下高校专业训练,“准确临摹”已大不易,后三者尚未及实施也。故一俟各展之出品,皆以临摹其“质”而自运其“貌”对之。国展省展市展,之所以被讥为“临摹展”,其症结端在于此耳
临“技”乎?临“意”乎?
学书必临古法帖,不然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信笔为字,亦可端正规范,点画有法。然若无所依傍,终为“写字匠”而未可言“书法”耳!
故每见出版社印字帖,曰“赵之谦临《刘熊碑》”,“何绍基临《石门颂》”,“沙孟海临魏碑”,“林散之临《礼器碑》”,“陆维钊临《兰亭序》”。本意为初学者提供名家参考,实则效果极弱。
盖名家已有固定个人风格,所临为“意”为“创”?与初学临帖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名家临,旨为提取风格。
——初学临,旨在掌握全面技法。
——岂有同耶?
学书先学“审美”
今之初学书法,“技法居先”而忽略书法整体审美能力培训。所谓“专攻”一体一家,目不旁视、心无旁骛;铁杵磨针,笔冢墨池云云。其实学“写字”可,学“书法”则不可。
予倡“蒲公英”书法启蒙教育理念,即首推“审美居先”。
自陶刻符、甲金文至五体书,皆须先入眼、入脑、入心,建立“史”与“美”之概念,而非单一“字”之概。
鄙以为,书法学习既为艺术学习,当从历史经典审美入手,而渐及于书写技巧。斯则必与旧法两逆矣!
学书法:先“线”(笔法)后“形”(构字)
书法学习,“写字”者必重字形结构,而“书法”者更重笔法线条。
盖“写字”“书法”共享者“字构”;而“写字”未有、“书法”独究者“线条”。故“线条”者,书法之灵魂也。
予初分书法,“以象立言”。故先立“线象”与“字象”分领之。而“线象”又分“线形”“线质”“线律”“线势”。
若伸向“字象”,则有“线构”。以此四加一,合为书法核心语言。
若重“字形”:初必汉字字形,再深入为线条组合字形;初学以经典作“审美居先”。必先分辨及表达“线条之美”为要。
舍此之外,未可言书法也。
“字象”核心说
沙孟海师曰,字法有“平画宽结”“斜画紧结”。前者以唐楷为标准;后者以魏碑为典范。此专就正楷而言。
若推及篆隶、章草,更兼及甲骨金文、简牍帛书,则表现更丰富;而规律亦不外乎此。
予之例“字象”一目,亦据此义。倘再进而论之,则同一“平画宽结”:欧、颜、虞、禇。北碑南帖,亦皆不同。推而及至四百种汉石刻,数十万枚出土简牍、青铜诸器,“字象之美”,岂可一概而论?
吾故曰:即一颜体,有二十八种碑书,各逞姿态,此即“字象”关乎“风格学”也。
来源:中国书画杂志
陈振濂艺术讲堂
陈振濂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