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王玮随记文字。在日常生活中跟家人一起有所逗留、发现,赋予生活意义,把平凡卑微的生活翻译成历史和诗意的象征,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责任。这篇文字近似苏东坡的《承天寺夜游》,言近旨远。
昨晚换了辆新车,安静舒适。今天一大早,举家驱车去儋州。从文昌上文临高速,路好车少,沿途景色宜人。转海南环岛高速,到儋州东坡书院,大约两百公里,只花了两个多小时。东坡书院位于中和镇吉贝路东侧,北门江(古伦江)南岸。景区坐东朝西,格局朗阔。书院迎面是一片大湖。过南侧东坡桥,穿过城东学舍,便到了东坡书院门前。
相传东坡入儋后,本地秀才黎子云与他商建学堂。东坡取意《汉书·扬雄传》载酒问字典故,名学堂为载酒堂。
黎子云是本地人,世居城东二里许,家贫好学,为人虔诚。常与弟黎威载酒与东坡共饮,请益问奇,日相亲炙。寂寞两黎生,食菜真臞儒。这是东坡诗对他们的称颂。
臞儒,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指清瘦的儒者,含有隐居不仕的意味。东行策杖寻黎老,打狗惊鸡似病风。这是东坡去回访他们,苦中作乐,是不是有点顽皮?
后来东坡获赦北归,临行时写了一首情深义重的留别诗《别海南黎民表》:
据说,就是赠给他的。行至常州,作《自题金山画像》,总结此生:
绍圣四年(1097 年)6月,苏轼被贬儋州(熙宁年间改称昌化军),为琼州别驾。别驾,名为佐官,实为虚职。出行须另乘车驾,故称别驾。昌化军孤悬海外,治下三县,仅有百姓800余户,3000人口,生活极端艰苦。朝廷放逐政治对手、谪贬官员和逆臣,到这海外之地,就是要让他们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一去一万里,生度鬼门关。这是贬谪罪官们最远最苦的地方,来了就是九死一生。
这一年,他已62岁。
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遂亲友们一一交代后事,如同永诀。又说,一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做好死在海南的打算。
踏上海南,登高北望,只见海波浩渺,天地换了模样,内心涌起去国离乡、永无归路的凄凉: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
但还要上表谢恩:而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念报德之何时,悼此心之永已。俯伏流涕,不知所云。
初到儋州,军使张中对他十分敬重,派人修整了伦江驿官舍,给他居住。消息传到朝中,朝廷重申他不能领官俸,不能住官舍,不得预官事,重加罪谴,把他赶出了官舍,张中亦被罢官。幸亏这蛮荒之地,亦有斯文。
本地秀才黎子云,带领一群弟子,在桄榔林中为他盖了五间茅屋。东坡满心欣慰,名之桄榔庵,作《桄榔庵铭井叙》。又作《新居》诗说: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
村巷为邻,食芋饮水,著书为乐。也时时出游,拜访好友,欢饮畅谈。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这是《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之二,记下了与黎秀才四兄弟的交谊。如今,此屋已无陈迹可寻,只余一块荒碑。
一日,苏轼见一位老妪在田间劳作,便脱下鞋子,一起下地。老妪见他散发跣足,不禁说: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矣!苏轼大笑应允,不复勃郁不平。但是这样的大才,也无以泯于众人。
踏进儋州地界,他写的第一首诗《儋耳山》:
这补天余下的石头,不正是他的自况吗?居儋三年,他潜心著述,续写完成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和《论语说》,写诗百余首,撰文百余篇。
他是来劳动改造的,却以自己的才学、人格和胸怀,改造了海南的人文气象。后人编纂《居儋录》和《海外集》,成为海南史上最早的诗文集。其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便是他的诗文。
民初王国宪《重修儋县志序》: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辟南荒之诗境也。
苏轼一生三贬,自谓是平生功业。这是自嘲吗?更是旷达,是领悟,是自得,是肺腑之言。
再贬惠州,中年从容自宽: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再贬儋州,直把他乡作故乡:
正合了他对寓娘的赞许: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人生在世,纵使才情万丈,依然难免身不由己。但是,此心由己,悲喜自决,与人何干?每读苏学士,心头常起一念:
不管世道如何狗血,也要做最好的自己,过好生在的每一天。
余世存
学者余世存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