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
去年11月29日,在北京举办了《书学传统与当代审美建构》座谈会。陈振濂先生应邀作了研究发布。近期我们收到了这个发布的录音整理文字。由于其中牵涉到许多陈先生近期产生的新观点。故在公号作全文披露,以飨读者。
【主体发布内容】
《关于书法成才模式与审美经典“建构”与表达》
在北京《书学传统与当代书法的审美建构》座谈会上的发言(现场录音整理)2023年11月29日,北京·中央文史馆会议室
陈振濂
今天的座谈会,每一位专家学者的发言选择的角度都不一样。
我所选择的题目,跟前面几位专家好像也不重复。我要讲的是“书法在当代的生存方式”。从“书法的生存方式”关联到我们今天主题:“书学传统”和当代书法的“审美建构”。它们之间可以构成一系列的逻辑关系。
首先,从座谈会标题可以想到,我们原来认定当代书法是从“文化技能”转到“艺术表达”这样的一个关系。在这个关系里面“书学传统”究竟起什么作用?这就牵扯到今天书法家的成长形态与成才模式。比如我们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都是从学写汉字开始。但是随着汉字书写的学习,学会了点画的技巧,具备了把汉字写正确、写整齐的能力;这是不是等于我们的“书学传统”?我认为不是。这其实只是满足一个普适性的文化学习、书写实用的要求,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作为艺术的“书学”。“书学传统”的涵盖范畴远远超过一个简单的文化技能学习的要求。所以第一种书法家的生存方式,是以写字的文化技能——其着力点是在于先定“实用”,再转向书法美的意义、意识的表达,即进入审美范畴。一个是“用”,一个是“美”,这个过程是两者之间进行一个渐进的性质转换:从原来实用的工具转向一个艺术形式的表达。我想这是第一种关系。
那么第二种关系则是:虽然现在大量业余学习书法的爱好者,他的学习依然是从写字开始的;但是新的书法学习方式已经出现。书法已成为很多高等院校的专业学科,而且慢慢形成了一种“学院模式”。青年学生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直接就是从“经典”入手,而不是从实用书写的练习开始。对他们来说,“书学传统”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大量古代经典作品,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五体书和唐宋法帖清代碑学。这个部分是“书学传统”的主要内容,并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天的“审美建构”———以古代经典作为书法学习的一个起步阶段;它又和今天我们讨论的当代书法审美,构成一个“古今”关系。所以这个标题首先构成了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和“美”的关系;一种是“古”与“今”的关系。如果能够把这两组关系用我们现在的理论与逻辑进行关照、重组,将会产生许多值得探究的学术空间,这样就非常有意思。这是我从研讨标题中所得到的第一个结论。
第二,古代经典一定是书学传统的一部分,但是今天书法的艺术表达,即我们经过传统经典学习之后进行的书法创作实践,其作品如果有能力显示出的审美的丰富层次及多样性,其实已经属于“建构”范畴,或者说正在进行着审美建构。因此书学“传统”和审美“建构”对于我们通过第二种学习的方式,也就是院校专业培训出来的这些书法家来说: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先学习传统再进行“建构”。它对应于今天的标题,呈现出一种契合度与完整性。那么这种学习,当然是书学传统的接续;是审美的一种延续、承传。这种学习牵涉到的书法领域还不是“美学”,而是“美育”。首先要让学习者知道:不是字写得端正整齐才是好;当我们把锺张二王、颜柳欧赵、颠张醉素、苏黄米蔡都想办法推介给学生后,学生就会在古代经典谱系中逐渐体察到其中包含的面貌、技巧以及形而上的气息、格调,由此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及价值标准。也就是说:学生是先通过“美育”,然后进行“审美建构”,就此进入到“美学”范畴。书法美学要建立起高端的理论,就必须把书法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合理妥帖地分置、安放到非常清晰的、包含各种框架的完整结构之中。就像一个宏大的建筑,我们通过四梁八柱的构架使它耸立起来。所以我觉得,今天的研讨标题又牵涉到从“书法美育”上升到“书法美学”,从一个深厚的经典基础开始、最终指向一个高端建构的这样一个架构过程。
由此又推导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在一件作品里面既体现“传统”脉络,又承担审美“建构”的功能与责任?我想这是每一件书法作品作为一种当代存在,所必然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在书法活动中,评审一件作品,标准到底是哪些?只凭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可以进行判断吗?我们必须建立能够统摄书学“传统”与当代“审美建构”两个命题的、立足于书学理论架构之上的评判标准。比如对于书法作品的评价,要设定以下几个标准。
第一个要评价技术。看一件作品技术水平能否达到及格线。这是基本要求。60分的标准。
第二个,要考察作品的可视形式,即整个作品的完整度:给观者的总体视觉印象。一件作品在审美上的整体性。
第三个,一件作品一定会形成主观、客观之间在意义上的对流,它是一种文字、文学的投射,那么此一标准关涉创作主题、题材包括文字内容的选取或撰述。
第四个,就是作品与人(书家)的关联,作品的“技术”“形式”和“主题”诸要素还是客观的,第四个部分是要检验书法家本人的情感是如何投射进作品,同时通过作品完成此时此地作者的情绪或感受的表达。即考察作品的抒情性。
第五个,考察作品作为一个对象本身的独立性。一件成功的作品必须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创作者通过“特立独行”甚至“一意孤行”的态度,来达成、保证其作品的独特艺术性格。能够在审美特征与艺术表达上,提供给观者足够的、独特唯一的内容进行风格形式辨识与审美类型归属,以此来确定自身对审美建构的参与、演绎与表现。
推而广之,一个艺术群体,一个时代的甚至一个历史的断代的书法作品,又会体现出怎样的类型特征?这对于“审美建构”具有积极推动乃至决定性意义。
今天我们谈到“审美建构”,在书法创作上会产生特别的感受:当今的书法作品,技术层面上的精湛、与创造力方面的缺失同样显著。大家看看各种展览中的作品,都有一种老生常谈似曾相识的感觉,其面貌与风格大抵是古代书法的一种复制。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今天的讨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审美当然需要技术支撑;但审美又是超越技术的。讨论当代书法的审美建构,即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文化语境下来重新审视当下的书法艺术。通过这样的审视,今天的座谈会,一定会有一些创造性的思想内容展现出来。
【相关报道资料】
“书学传统与当代书法的审美建构”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23年12月01日15:10 |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宋子节)为持续推动中华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弘扬优秀的中华书学传统,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书学传统与当代书法的审美建构”座谈会近日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举行。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在座谈会上致辞。冯远表示,象形文字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以毛笔书写象形文字为基础的书法文化是文明传承的重要方面。进入现代社会,书法的实用功能日渐削弱,艺术审美功能日益强化。从文化史的角度,如何看待书法的传统和流变?如何在当今社会历史语境中传承汉字文化?这些书法传承发展的时代问题需要学术界、书法界、哲学界、美学界等共同思考回答。
在会议现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浙江大学教授陈振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以及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等专家发言交流。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主任杨志新进行会议总结。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公者主持座谈会。
责编:彭静、邓志慧

陈振濂艺术讲堂
陈振濂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