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作为战国七雄的韩国,也曾经是一个大国,结果却是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军渡过黄河攻克了韩国的首都新郑,将韩国末代君王韩王安俘虏,从三家分晋独立之后,存在了一百七十余年的韩国就此灭亡。
韩国,公认的战国七雄,也曾经是一个大国,坐拥天下之中,傲视群雄。
其一:实力
韩国不是宋、卫、中山之流,作为七雄之一,至少也是万乘之国的实力。
“战国”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刘向在《战国策叙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
是以,没有存在感的韩国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延续一百七十多年,超过了一整个北宋,比八方来贺、四面来朝的大唐盛世也不过短了百余年。
其二:技术
“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放今天来讲就是掌握了关键技术。
苏秦合纵时游说韩宣惠王,“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百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韩卒之剑裁,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甲、盾、(革是)、鍪、铁幕、革抉、(口夭)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即使苏秦为了合纵有拍马屁之嫌,那么张仪为了连横而提到韩国“见卒不过二十万”,可见其兵力也不少。
其三:变法
在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之时,几乎同时期的韩昭侯也在推行申不害变法,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其四:人才。
韩国人才济济,先后出了不少大神,最出名的韩非子甚至被秦始皇仰慕已久,不惜动武也要请去。秦国大名鼎鼎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也是韩国派出间谍去修建的,不料反而帮助秦国增强国力。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李斯,也是韩国人。
然而,拥有绝对优势的韩国,却不作不死,最后混到了第一个亡国的地步。地域劣势固然是硬伤,但是国史君认为,韩国的被灭,更多是因为“自作孽”。
区位劣势
虽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出产的剑也是“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可是,韩国可以说一直是七国中实际领土最小的一个。它处于秦、齐、楚、魏四国的夹缝之中,真所谓“四战之地”,所以“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
但是韩国处于四国交界之地,属于“五国通衢”,整天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按说应该经济上非常发达才对,那为什么会落得一个首先被灭的下场呢?首先,战国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各个国家都摩拳擦掌地想要吞并对方;其次,不幸的是,韩国毗邻的全都是当时的军事最强国,相对弱小的韩国在夹缝之中实在是难以维持。
远交近攻
秦王嬴政在相继产出嫪毐与吕不韦之后,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一统天下。而早在秦昭襄王时期,谋士范雎就早已定下了“远交近攻”的基本策略。这里的“近”当然就是秦国的东邻韩国。当赵国李牧在肥之战以及番吾之战两次大败秦军(共计歼灭秦军约15万人)之后,嬴政毅然“忍辱”,将矛头对准了韩国。这一条说到底,韩国还是倒霉在地理位置上。
自作孽,朝秦暮楚
然而,韩国却一直在耍小聪明。他觉得自己既然处在强敌环伺的地域,最好的立国方针莫过于“打太极拳”,当秦国强大时,他便倒向秦国,出兵攻打楚国;当楚国雄起时,他又倒向楚国,向秦国指手画脚;当秦楚都有事忙不过来了,他又出兵灭了郑国。于是,六国对他都没什么好印象。
再说,三晋如果联合起来了,将会是天下无敌,所以没有谁愿意让他们仨抱成一团。当韩国出了“韩奸”,向秦国割让南阳之后,秦国立即将南阳作为军事基地,将战车步步推进韩国首都,此时的六国,全都作壁上观,等着看热闹。
虽然区位劣势是硬伤,但是如果好好过日子,也许还能多混上几年。可是他偏偏喜欢狐假虎威,不守本分,国内如韩非子等优秀人才、强弓劲弩等优质兵器又不能用,觉得自己是“天下的核心”,却不知早已深陷八面埋伏。这到底是可悲还是可恨?
大国有大国的王道,小国有小国的生存,韩国自不量力,自以为为天下中,朝秦暮楚,左右逢源,妄自尊大,最后被秦国直接吞并,其余各国都作壁上观,等着看热闹,活该!
如今,在朝鲜半岛,也有一个自称韩国的,现在也是朝秦暮楚,试图左右逢源,甚至不惜惹怒大国,结果可想而知,一旦战事起,肯定是炮灰,第一个找不到北的。
图/文:马会亮
河洛摄闻
马会亮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