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古称汴梁,自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成为自长安,洛阳后,有一座新兴的帝都。
和汉唐不同,北宋建国起就重文抑武,汉朝自立国后虽然杀了不少功臣,包括韩信,彭越,周亚夫,但一直重用武将,名将辈出,特别是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唐朝自唐太宗开始,就对外使用武力,特别是到唐高宗时,击败东北的高句丽,降服突厥,疆域扩大到如今的中亚地区。
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只要有兵权,就有机会废立皇帝或者干脆自立。甚至是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在后周做到了殿前都点检,后来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宋朝。
宋朝立国后,本身疆域不如汉唐,而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更是宋朝面对北方强敌,没有办法有效抵抗。不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依然存在了一百多年,开封更是成为了当时最繁华的帝都。
不过由于赵匡胤本身就是篡国得位,最怕的不是外患,而是内部的武将。先是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大将的兵权,其实重文抑武,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并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执行。这些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首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具体措施,第一步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后期以来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问题。进而对武将实行种种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时人曾这样描述它的消极作用“而又移换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矣”(张方平语),其结果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校往过正的结果是以后发展成为可笑的“恐武人症”。
开国之初,由于功臣宿将的存在,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尚不明显。对兵力较弱的南方诸国,包括北汉,还能取得军事胜利。但在宋初的对辽作战中,就显出它的端倪了。宋太宗战前对将领赐阵图,不信任他们。所谓“权任轻而法制密”,使他们“不能奋于一战”。对于他们进行限制、牵制,最终导致高粱河、双歧沟战役的失败。在这样的政权下,这样的氛围下,名将辈出确实是怪事。有宋一代,名将也确实是凤毛麟角。象北宋初年的杨业,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虽被誉为宋初名将第一,也不过是能遵命耳;其子曹玮,在丁谓的排挤下,只能默默无闻地死去;狄青虽功勋卓著,位至枢密,但由于出身武将,最终也只能是外调;最冤莫过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死,“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正是因为宋朝的这种国策,导致北宋最后被金朝出兵击败,开封沦陷,因为发生在靖康年间,又称靖康之耻。
正是宋朝的这个国策,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发挥到了顶峰,杯酒释兵权根本不够,干脆通通杀了,在整个明朝,文官的权势极大,加上宦官乱政,结果到了崇祯自杀的时候,留下了文臣人人可杀的评语。
开封,千年帝都,除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靖康之难更让人心痛。那就是无论时候,都必须有强大的军队和武力作支撑,否则,即使你文化在繁华,经济在繁盛,一旦外敌入侵,都会化为泡影。(图/文:马会亮)
河洛摄闻
马会亮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