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Andrea Serio

导读

技术的迅速迭代,信任的缺失,导致人人都充满了不确定感。

信任是对治焦虑的良药,如果你信任孔子,就去读孔子的书,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念。

人既要有价值理性,也需要工具理性,学校教育往往抹杀了价值理性的重要性,而过分强调工具理性。

我们的教育,迷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深深的峡谷断裂带中。

通识教育的缺失,让我们变成了工具人,无法成为自己的主人。

cinian

01

前人学习知识,

今人要学习如何使用工具

▲ 图片来源:Andrea Serio

胡赳赳学习的过程是培育专注力的过程,但是现在我们的专注力被手机切碎了,连一篇千字的文章都看不动了。

余世存: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种看长文章的时代也快结束了,人类文明以后不再需要看长文章了。在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的人也根本不看长文章。

胡赳赳他们那时候不是靠读的,是靠口传心授,比如《道德经》《黄帝内经》你都要背下来,那时候有学问的人记忆力超强,他引经据典的时候,直接就在大脑硬盘里随时调用。

这种能力一直在下降,同时另外一个能力在增强,就是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增强。昨天我儿子用ChatGPT写了一篇论文,他的妈妈有点担心,我说ChatGPT是一个工具,你一定要学会使用它。

余世存:你说的这一点我特别赞同,就是我们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增强,还有就是我们获取的信息也非常多。

胡赳赳:你看现在的音乐家不用会弹钢琴或学五线谱,在一个软件上采样编辑就可以了。

余世存:听说现在的天文学家不需要去通过望远镜看天,仪器直接就把星空的图案给你拍下来,你看照片就行了。

胡赳赳一方面手机剥夺了我的专注力,另一方面手机又是一个强大的工具,那你能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余世存:假如没有电脑和手机,你可能写不出十几本书。你现在的写作速度比前人快太多,过去像章太炎和黄侃这样的大师,一辈子的著作也就是一两本。

胡赳赳以前的人是学习知识,现在你要学习的是如何使用工具的知识,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今天已经失效了。

余世存:我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劝我们要学会抄卡片。

当年我去舒芜先生家,他家的书不算多,还不到我两个书柜的书多,但是他一拉开抽屉,你会发现全是卡片,他写文章的时候一翻卡片就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

02

教育,迷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图片来源:Andrea Serio

胡赳赳你看钱穆先生既是一个专家,又是一个通才,他才会说“对历史要怀有温情与敬意”,你怎么看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关系呢?

余世存:我比较幸运,经历了80年代,当一个时代开放的时候,自由度会大一些,才不会丧失常识感。

通识在我看来是一种常识感,现在的中学生、大学生身上天然欠缺这些。

最近许多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有些老师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被网友追捧,在我们看来,这些人只不过是说了一些正常的话而已,居然变得稀缺了。当大家普遍焦虑的时候,有人说了一句类似鸡汤的话,大家就觉得很温暖。

胡赳赳在你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哪段时间积累最多呢?

余世存:比如人的情感,正常的理性,现代的逻辑和科学精神,在我的青年时代都已经具备了。

接着要找到自己的个性,重新获得一种自我,来自于我在大理生活的那段时间。一下子找到了某个东西,就像点石成金一样。

就像金庸笔下的小无相功,别人的招式都能看清楚,而且马上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胡赳赳我们目前到了一个临界状态,一方面技术工具在极度扩张,它带给人的不确定感会增强,而人的生物钟变化又没有那么快,导致人的生物钟与技术的摩尔定律之间不匹配。

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迷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深深的峡谷断裂带中。

上一次教育的迷失,我们讨论“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讨论教育的资本化。

三十年后,我们完成了商业文明的启蒙,中国变成了一个商业社会。我们这次讨论教育的断裂感,是被技术的浪潮推动的,工具给人带来的迷思,我们要找到怎样的方向。

未来会不会呈现一种三体文明,一种技术殖民帝国,它骨子里还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

余世存:80年代那次关于教育的讨论,我刚好赶上了,读书人觉得不如下海经商,那是一个功利的时代。现在又面临一个被技术裹挟的时代,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好像大家都没有多想。

一谈到教育,其实都是被工具化的,我们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工具。我们上学,其实就是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变得好用。

胡赳赳我们培养的都是工具人。

余世存:其实这么多年,教育的目的都没有变。越这么做的时候,反而效果适得其反。

我们希望生产出优秀的人才,反而生产出了大量的次品。

胡赳赳毁人不倦。

余世存:对,他们没有想培养孩子成为有眼光,有常识感的人。

包括普通人,这么多喜欢读书的网友,如果在一个功利市场的环境下去读书,也容易越读越糟糕,反而读迂腐了。如何从这种时代悖论中走出来,我觉得真的不容易。

03

信任可以对抗不确定感

▲ 图片来源:Andrea Serio

胡赳赳这种不确定感是什么带来的?技术是其一,第二个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

余世存:这点特别重要,我跟读者交流时就讲过,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非常好,你要找到哪怕一个值得信任的作者。比如你信任孔子,你就去读孔子的书,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念。

胡赳赳这就是价值理性。

余世存:对,而不是说一下就读糊涂了。包括在当下的生活中,也要找到同时代的人,我们坚持听他的东西。

胡赳赳嗯,因为信任可以对抗这种不确定感,可以对抗焦虑。

现象世界风云万变,什么是不变的?不变的东西就是信念。

当你拥有了某种信念,往上走就变成了信仰,在世俗生活中,就变成了信任。

马克斯·韦伯说,人既要有价值理性,也需要工具理性,在外面的学校教育当中,往往故意抹杀价值理性的重要性,而过分强调工具理性。

余世存:重建人与人的信任很重要,网上那么多人在做内容输出,但是有多少人值得去信任呢?

一个畅销书作者,也许五年后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商人,他的写作是不值得你去信任的。

胡赳赳:儒家思想中,有一个观念叫心能转物,你要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信念,你是转不了物的。

余世存:儒家有一个强大的信念,认为我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像有些人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像是一场投机,这个世界跟我没有关系。

胡赳赳儒家的学者,学问做得越深,越能找到那个天赋人权的天命。就是老天派我来人间这一场是要干什么?

余世存:我觉着中国每一家的父母,都是这个儒家意义上的父母啊!他们对自己的女儿说,你是最漂亮的,对自己的儿子说,你说最帅的。甚至说你就是天上的星星下来,就是要成就你的事业的。

这其实灌输了一个观念——每一个小孩都是天使。

胡赳赳谁导致孩子进入社会之后,变成了一个庸人?

余世存:对,他变成了一个投机、功利的人。

胡赳赳这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没有让他的性命舒展开来,你在培养一个工具人。

我发过一个有点偏激的朋友圈,说上一代的父母把孩子当牲口养,这一代的父母把孩子当宠物养,就是没有培养孩子的价值理性。

余世存: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这一代的父母,在跟孩子的关系中,在情感链接中,还是能够给孩子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意义的。

孩子出生对我影响挺大,在单身汉的时候,我虽然在生活中也有追求,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一下就感觉更丰富了。

亲密关系之外的一种人生意义,我觉得是孩子给父母的。

- END -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