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时候,好友孙旭阳说,从媒体出来的老男人,差不多都去卖酒了。
按照老孙的说法,过去的三四年,是“转型媒体人”最不容易的三四年,我们很多共同的朋友,进入了迷茫状态,感觉时间和人生都被偷走了。但是人总要改变和挣扎,老男人们纷纷自救,方式甚多,卖酒为最。
仔细想想,若不是生活的逼仄和现实的挤压,这些当年的才子们怎会心甘情愿地当垆卖酒?
于是我也想到了豫记卖酒的事儿,难道仅仅是为了改变和挣扎?肯定不是!而是,我们需要和更多有情有义的人一起,用一杯豫记河之南,敬我大河南。
——豫记杨桐
豫北新乡,有一个县级市叫辉县市,辉县市有一座山叫方山。方山顶上有一个山洞叫益民洞。益民洞的故事太值得跟大家分享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辉县出了一个叫郑永和的县委书记。郑永和和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等,被一起写入了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先生的《十个共产党员》系列中。
如果你能理解红旗渠修建时林县人民有多苦,就能理解同样缺水的辉县人民有多难。在益民洞打通之前,山的对面有水源,山的这边却极度缺水,只有把水引过来,命运的齿轮才可能改变。
作为县委书记的郑永和亲自扛起镐头,领着干部职工和老百姓一起去打这个山洞,贯穿大山,要打通的山洞总长是998米。而这一过程,林县人民修红旗渠有多拼,辉县人民修益民洞也就有多拼。
益民洞的旁边,竖立着一块饱经风霜的石碑,这块石碑上,刻着“心怀河山,情系人民”几个大字,穆青老爷子亲笔所书。
穆青,一个从河南走出来的新闻大家。他的报道集里,记录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其中,他与郑永和以及新乡另一位倍受尊敬的老书记史来贺的深厚友谊,就记录在辉县的这个山头上。
当年,郑永和退休后并没有闲下来,他组织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与一些老干部一起,开山修路,造田种粮。有些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会持续传承,从不间断。
穆青和郑永和的故事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他们成了朋友,原因是他们心中都装着人民。
益民洞在改革开放后没有被再启用,一直静静的闲置和废弃在那里。
然而,它却见证了穆青、郑永和以及当时人们的奋斗历史,他们之间金子般的友谊,以及“心怀河山 情系人民”碑刻背后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辉县原来的县酒厂叫百泉春,《中州杂俎》记载:早在北宋期间,卫州治朝歌,就有著名的百泉美酒。而今日的百泉春美酒,则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酒“卫州百泉酒”的发展,更赋予时代特色。
据地方志等史料记载,“百泉”美酒兼具百泉泉水的甘甜和太行山的磅礴之气,深受老百姓的欢迎。百泉春名字的由来的另一个故事是,旁边不远的百泉湖景区,历史上是著名的百泉书院,曾留下了魏晋名士孙登的啸台,吴道子的画作,邵雍的安乐窝,二程的讲台,乾隆的题诗和梁漱溟的村治学院。
百泉湖景区
显然,百泉的文化和百泉的美酒一样醇厚,但很多人,包括我们这些豫北人,都忽略了百泉的价值。
百泉春酒厂后来更名寿酒集团,老厂长周明新今年74岁,他19岁进厂,一辈子都在酿酒。他充分利用了益民洞,废弃的益民洞再度焕发青春,成为了河南省单体面积最大的藏酒洞,也成为了河南省第一个洞藏酒基地。
百泉春酒厂老厂长周明新
靠近山洞,便可以闻到扑鼻的酒香。18度的恒温环境下,有益菌在酒坛外面生长,从酒厂拉来的原酒在这个山洞里享受“呼吸”的沉淀,随着洞藏时间的延续,进一步加速了新酒老熟过程,酒体变得醇、绵、爽、香,一般情况下要洞藏5年以上才能拿出来销售,这就是“室藏不如窖藏,窖藏不如洞藏”的原因。
对于豫北人说,百泉春是个相当熟悉的品牌,也是宴请贵客的首选。上世纪九十年代,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曾给百泉春作过一个广告,“喝酒百泉春,打球得冠军”。
周明新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结识了不少体育界朋友,其中,就有时任中国乒协副主席、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总教练张燮林。1995年8月20日,张燮林领着主力队员邓亚萍、乔红、刘伟、杨影、张辉、李红等一行10多人,参观了百泉春酒厂。
张燮林、邓亚萍等人第一次参观百泉春酒业时的留影
美酒助兴,广告语便“妙手偶得之”。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上世纪80年代,酒业大交融,河南很多酒厂都在开发酱香酒,而贵州等酱香酒产区也在开发浓香酒。为把茅台酒、酱香酒用最简介、最科学的方法嫁接到河南,我国著名酿酒专家、轻工部高级工程师、国家级品酒员、中国白酒泰斗周恒刚组建“麸曲酱香酒”研发团队,驻扎在百泉春酒厂进行技术攻关,利用清冽甘甜的百泉水,以优质红高粱为原料,采用麸曲代替大曲的新工艺,终于生产出河南版的优质酱香型白酒。
这套新工艺是在茅台酒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创新,用麸曲做糖化剂,用人工创造的条件代替自然条件,靠人工培养的微生物参与发酵,集酱香型酿造工艺之精华。历经300多个日夜,1981年第一款“百泉春”牌“麸曲酱香酒”研制成功,这也是北派酱酒的源头,曾有一段时间,百泉春也被称为“河南茅台”。
我在山洞里就发现了一坛80年代百泉春酒厂出产的北派酱香型原酒,这一坛酒是2000斤的量,也就是一吨。
豫记和寿酒集团结缘,是因为2015年,寿酒集团的翰林酒在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上获得了大金牌奖,和飞天茅台获的同一个级别奖项。豫记把这个故事讲了出去,被几百万人阅读到,并争相采购“老周的酒”。
获得大金牌奖的翰林酒
我从这时候开始关注这个叫做周明新的老厂长。交往日久,我发现他一辈子都在专注酿酒,专注写字,心平气和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也是河南人的品质。
2010年,我去北京工作,组建了一个由河南籍媒体人组成的社群——豫记。这个社群的出现,主要是一群远离家乡的河南籍媒体人,基于游子的本分要为老家的文化传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豫记社群里,这些年,每一个豫记的兄弟姐妹,都特别的有情有义。
豫记的一个联合发起人叫王冰,他在广西工作。有一次他去广东和另一个豫记联合发起人老乔,两个人在路边看到一个大爷摔倒了,头碰在台阶上,血流不止。王冰素有严重的晕血症,不能见血,但他还是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和困难,和老乔两人一起救人止血。
我在凤凰周刊时有个同事叫商华鸽,平顶山宝丰人。7·20洪水时跟随厦门的蓝天救援队来河南救灾。时值疫情爆发,他的父母从平顶山老家赶来给他送东西,因为防疫的规定,他不能与父母接触,只好隔着马路给父母下跪磕头,以示孝意。
这些豫记人,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传播河南文化、讲述河南故事、弘扬河南精神。他们身上,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儿女情长,这不就是有情有义的聚合嘛。这群人,不正是践行穆青老爷子“心怀河山情系人民”的精神。
豫记最初有一个口号,“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后来改成了“全球河南人的文化食粮”,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在除了用文字、视频、活动等各种传播形式外,找到一种更加物化的推广河南文化的载体。
现在我想明白了,在精神和文化之间如果能找一个东西能跟豫记比较接近的话,只有酒。
现在,豫记新媒体已经进入第十年头。有那么多志同道合者的一路陪伴,豫记才走到了今天。
现在,豫记即将迈向3.0版本。在这次“升级”中,有一件事就是,豫记决定跟有情有义的人,喝有情有义的酒,让更多的人来宣传河南,这一群人不再局限于媒体人,爱河南的河南人也好,喜欢河南、认可河南的外省人也好,我们要团结这些有情有义的人。
是的,我们希望与所有爱河南、认可河南的人一起,用一杯豫记河之南,敬我大河南。
这杯酒,是我们对河南的热爱、敬意与承诺。
卖酒不是豫记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讲好河南故事,传播河南声音,推广河南文化,弘扬河南精神!
其实,“豫记河之南”酒已经做出来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但是我一直没有下定正式的推广的决心。
因为一旦和豫记的品牌扯上关系,它就必须是良心的产品,良心的价格。豫记永远砸不起自己的招牌。
去年疫情时,我一个人封在郑东新区的工作室,每天一瓶河之南,写下了《关于郑州式解封你想说什么》和《悲伤的河南菜地》等公号文章,我甚至拿自己对这个酒进行过“破坏性”实验,结果甚是欣慰。
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我把豫记河之南带到每一个酒局,让全国各地豫记的兄弟们盲品,比较,提意见,结果是大家都很认可,认为这个酒不会给豫记丢脸。
经常参加豫记河之南酒局的孙旭阳,提供了一句广告语,“豫记河之南,一口不得劲,退你一瓶钱。”
我觉得可以。
一杯什么样的酒,才能代表河南?

豫记
豫记官方正观号 一群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河南籍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