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军桥

我们到叫河镇的当天下午,就去了一趟“红军桥”。这是一座很普通的小桥,横跨叫河,与其他小桥没什么两样。但是,通过桥头旁边的宣传栏我们了解到,红二十五军长征曾路经此地,并在河边有过短暂的休整。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员,我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大山深处的小镇,还能接受红色教育,重走长征路,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啊!由于是团体行动,有老人,有孩子,我不能依着性子长时间逗留,便随着“大部队”沿河边小路溜往别处去了。李东宇老师看懂了我的心思,打趣道:“看来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只来一次不能尽兴啊!”

8月12日起大早,我们几个有兴致的人一道,再次造访红军桥,重走长征路。通过矗立在河边的一尊尊雕塑,我们仿佛看到红二十五军的将士们翻山越岭来到叫河镇的场景,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通过路边几处颇有年代感的老房子和断壁残垣,我们可以清晰辨认出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经此地时书写在墙上的标语——“红军是工农的武装”、“大家当红军”……在一组宣传栏前,我们驻足学习了有关红二十五军的图文并茂的历史资料,无不感到震撼,热泪盈眶。

红二十五军是活动在鄂豫皖苏区的一支红色武装,1931年成立,转战于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湖北麻城等地的大别山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保卫了苏维埃政权,唤醒了广大民众。革命斗争是很残酷的,红二十五军一度被打残,近万人的部队仅剩下三千人,还牺牲了一任军长(蔡申熙,黄埔一期毕业,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但革命者的意志是打不垮的,在党的领导下,部队重建,斗志昂扬。1934年1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三千人于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进行战略转移(长征)。12月3日清晨,长征部队进入栾川县境,当天两战两捷,打垮了在此阻拦的当地匪霸李起凤的反动武装“十大连”。当晚,红军进驻栾川县城进行了文艺演出,宣传了我党我军的政策,并为北上抗日作动员。12月4日晚上,红二十五军一路向西急行军到达叫河镇,露宿于镇子口犁水与叫河交汇处的河边。大山里的冬天格外冷,河水都结了冰,但战士们宁可受冻,也不进镇子打扰老百姓。12月5日早上,红二十五军临时调整行军部署,由叫河镇小货郎陈廷贤做向导,跨过叫河上的小桥(后来命名为“红军桥”),经西马阴、姬家岭,西出三门峡卢氏县,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铁桶计划”。红军战士秦付有因患脚疾,暂留叫河镇,受到了老百姓的良好照顾。1935年4月,红二十五军行进到陕南,以敢打必胜的精神,成功开创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直接威胁围剿陕甘苏区的敌人后方,策应主力红军北上。8月21日,在长征部队临近陕甘苏区时,军长吴焕先不幸牺牲,年仅二十八岁。部队在徐海东、程子华等将军带领下继续北上,于9月7日到达陕西保安县豹子川。9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延川县永坪镇和陕甘苏区红军会师,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陕北打了前站。

红二十五军的战士,年龄从十三岁到十八岁不等,是一支典型的“娃娃军”。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娃娃军”,却成了第一支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并创造了历经艰苦卓绝的长征不减员反而得到扩充的奇迹——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时仅有3000人,到达陕北后增至3800多人。后来,毛主席在接见徐海东、程子华时,盛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在叫河镇的镇西口、镇政府的对面,也就是我们所住的民宿旁边不远处,有一栋新楼,是作为叫河镇红色教育基地而建的。我想,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会带领学校的党员教师一起,再来此地接受红色教育,漫步红军桥,重走长征路。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