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滔滔不绝,滚滚向前。笔墨纸砚,唐诗宋词,熠熠生辉。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学文明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从艰苦卓绝的历史中我们汲取奋进力量,从言简意赅的先人言行中我们汲取智慧结晶。由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们组成的“语同声”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支教形式参与到助推文化传播的队伍当中,致力于普通话的推广并且传颂国学经典、普通话,2022年的夏天,蝉声响亮,阳光透彻,微风吹起少年们的发梢和衣角,也唤醒了一颗颗炽热躁动的心。我们用国学经典、用普通话来走近那一双双明亮与纯真的眼睛,用一代青春,感染另一代青春。青春正当时,我们在行动。
队长张艳秋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百家姓》等传统典籍,用朗朗的读书声打开心灵的窗户,在学生心中播种下文化的种子,在一字一句、一言一行之中让孩子们感悟国学的深厚底蕴与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张艳秋同学在讲述课文背后的小故事的同时,引进其他历史趣味小故事,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有些枯燥乏味的典籍更加生动形象,让文字活起来,让内容更加通俗易懂。“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一个让梨的小举动,更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与伦理道德规范的体现。张艳秋同学通过生动的举例,让孩子们明白这背后所蕴含的内容,也强调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相信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与认识会日渐加深,国学的种子终会破土而出,成长为能够抵御风雨、屹立不倒的参天大树,国学之基也会更加牢固。
在课堂上,队员焦楚慧给孩子们带来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所写的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经典之作。在上课之前,先请孩子们讲述一下他们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并由此引题。随后通过朗读和吟诵,让孩子们体会到诗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所描绘的那一幅乌云蔽日,白雨翻滚的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画面。对诗句进行详细而深入的了解,体悟诗句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同时,引入情景教学法,选择同学演绎出当时作者分别在雨前雨中雨后的心情状态。穿梭千年,仿佛看到了苏轼在望湖楼处饮酒,眺望远方的场景。外面的雨点落下来了,也砸在苏轼的心头。风吹走的不仅仅是雨,还有心中的阴霾。古诗词中包含的不仅仅是作者看到景色,还有开阔的胸怀。古诗词传承千年,千年不朽,诗词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仔细学习、品味。
队员王聪用几个趣味历史故事让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夏朝的历史。王聪在走进夏朝这个板块当中,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给大家介绍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采用疏导的办法,最终化整为零,成功解决洪水问题。在夏的建立这个板块当中,王聪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了禅让制和世袭制这两种不同的继承制度,让同学们对夏朝王位继承制的转变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提问到禹和他父亲不同的治理方法给人什么样的启示时,同学们激情高涨,踊跃回答,有的说要创新,有的说要学会变通等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却带给人如此之多的启发,不得不感叹先人的智慧博大精深。在新时代的我们也要珍惜这一笔无价的精神思想财富。
“语同声”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主动进行支教活动,帮助更多乡村孩童接受广泛优质的教育。在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的同时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丘丘的公众号
语同声官方正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