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本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近日出台,《实施方案》提出,推进人工智能融入本科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构建智能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新范式。
建设一流人工智能专业
打造人工智能专业集群。主动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战略急需专业,打造人工智能专业集群。支持高校加大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投入,鼓励高校对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优化重组,整合创新资源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推进“人工智能+X”专业建设。聚焦我省重点产业链群建设,通过动态追踪人才需求、优化培养方案、重组核心课程等,打造人工智能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新范式。聚焦“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深化为核心、实践能力为支撑的三维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要素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高校立足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探索设置“人工智能+X”微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培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开发一流“人工智能+”课程教材
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推动高校结合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探索建设全覆盖、分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系统性推进智慧化课程建设,构建覆盖专业主干课程的立体化知识网络体系,打造一批深度融合的智慧化专业核心课程群。
加强“人工智能+”教材建设。面向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和紧缺专业领域,运用数字化技术,结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规范性强、集成度高、适用性好的示范性新形态教材。鼓励高校积极对接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引入真实项目和案例、产品设计等,推动教材内容与行业标准、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适配,加快教材迭代更新。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人工智能教学资源中心,开发前沿课程、教学案例、实训项目,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锻造一流人工智能师资
开展高水平师资培训。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系统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探索构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能力标准,明确智能工具应用、算法思维、数据伦理等核心能力指标。鼓励高校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通过智能化教学专题研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作坊、教育教学数据挖掘与分析实训等形式,开发精准化、递进式培训项目,全面赋能教师队伍数智化转型与专业化能力升级。
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以跨院校、跨学科为特征的虚拟教研室及基层教学组织,创新教研形态,构建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在课程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相互学习借鉴,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正观新闻记者 张竞昳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