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发展成就观察团于7月8日至7月15调研兰考县城、东坝头镇张庄村、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堌阳镇徐场村的发展成就,考察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引领下,在新时代发展“幸福兰考”“非遗兰考”“拼搏兰考”的乡村振兴成果。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协同发展振兴兰考
实践团队于7月8日来到兰考城市会客厅,系统了解兰考县的历史人文、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普惠金融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看到了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引领下,坚实迈下脱贫致富的脚步。团队成员更进一步认识到在推进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的发展策划规划中,兰考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着力建设“拼搏兰考”“开放兰考”“生态兰考”“幸福兰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实践团队成员亲手触碰到了如此真实昂扬向上的兰考活力,一步步拓展了实践团队对兰考县脱贫攻坚成就的认识,一层层加深了对兰考县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理解与认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兰考城市会客厅观察兰考乡村振兴发展成果与规划 通讯员 吕昊波 摄)
焦桐常绿,荫庇后人——治理“三害”造福百姓
郁郁层峦,燕语蝉鸣,推帘见绿。7月8日,实践团队行走在仲夏时节的兰考大地,来到当年焦裕禄书记种下的泡桐树旁,蓊蓊郁郁的绿树阴浓下更令人铭记在心的是兰考人民幸福安乐的笑脸。焦裕禄书记为兰考内涝,风沙和盐碱“三害”治病除根,更让这沙土地上的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焦桐广场聆听焦裕禄书记的故事,仰望焦桐 通讯员 吕昊波 摄)
四面红旗,镜鉴振兴——聚“焦”先贤弘扬精神
红砖摞摞,知微知彰。7月8日,实践团队来到兰考县四面红旗纪念馆参观学习当年焦裕禄书记树立的“四面红旗”。纪念馆里的一块块红砖带领实践团成员走进那个艰苦奋斗的岁月,有这样四面红旗在兰考大地里竖立,被称为:韩村的精神、赵垛楼的干劲、秦寨的决心、双杨树的道路。纪念馆内珍藏着当年焦裕禄带领人们治理“三害”的实物与图片,为实践团队讲述了那个年代的感人故事,彰显了“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面貌。通过实物和图片,实践团队充分感受到蕴含在兰考大地的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它扎根在兰考大地上随着“焦桐”一同厚植在兰考人民的心窝上,一步步落实在“风沙窝变金银铺”脱贫攻坚成果脚印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历史展览馆聆听焦裕禄书记往事 通讯员 吕昊波 摄)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豫”见非遗古韵醇香
吹年岁之尘,可见传统文化浓墨一笔;拂日月之痕,可见中华文化光辉熠熠。为进一步探索传统工艺之美,赓续非遗薪火,实践团队于7月9日至12日深入张庄村,在春光油坊、兰考县梦里张庄艺术团、开封市宝葫轩葫芦烙画技艺展馆、张庄布鞋、张庄村铜瓦厢葡萄酒庄、黄河故道葡萄酒文化博物馆、铜瓦厢葡萄酒种植酿造基地,徐场村古琴作坊开展调研活动,与当地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张庄村戏曲、葫芦烙画、春光油坊、张庄布鞋、铜瓦厢葡萄酒、徐场古琴的文化底蕴以及乡村振兴阶段下的发展模式。
在芬芳馥郁的小油坊里,除了一口大锅、一个磨油的碾子,其余空间都被展示柜上琳琅满目的香油、芝麻盐、芝麻酱等产品占得满满当当。实践团队在油坊里看到了张庄村民不被挫折击溃的的韧劲与拼劲,嗅到了“新农人”在乡村振兴征途上开疆扩土的决心,相信张庄村村民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依靠特色作坊产业,能够字斟句酌地写下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兰考答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张庄村幸福路采访村民闫春光,回首产业发展历程 通讯员 吕昊波 摄)
拾级以登得古镇,具体而微民俗彰。婉转悠扬的戏腔萦绕在张庄戏院,顺着蓊蓊郁郁的泡桐树荫,步入灰墙红瓦的院落之间,一座青砖黑瓦的院落安静地伫立在那儿。走到近前,透过那扇半掩的门扉,一盏孤灯,一个身影,显得别具一格。她的作品没有丹青泼墨,不是金石镌刻,也非木版雕刻,而是借助一根烙笔,利用手中力道控制与烙笔温度的不同体现在葫芦之上的深浅明暗,形成一幅幅花、鸟、虫、鱼。
葫芦烙画传人付丽辉指导实践队员,烙画每次下笔前,要先根据葫芦的形状、特点和色泽来构图,再依葫芦的形,利用烙铁的力道变化勾画不同的颜色,这样才能达到形神兼具的效果。而脱贫攻坚精神正像这样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一个葫芦承载了太多,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古师门的传承,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来源于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劳动人民,由老一辈艺术家们延续,但更要靠新时代的年轻人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扬。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宝葫轩葫芦烙画工作室里学习烙画技巧 通讯员 温家豪 摄)
手工织布鞋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双鞋,一对人,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担忧牵挂,是“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心系百姓,是“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的辛苦劳碌。制作一双布鞋,远远不止纺织那么简单,无论是凝聚的情感,还是投入的精力,都大有可叹。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整个织布鞋制作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细心对待:从选择材料、调整织布机的张力、编织鞋面、缝制鞋底和鞋面的连接处,再到制作鞋跟,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和专注。制作织布鞋的整个过程非常繁琐,需要耐心和技巧。但正是这种手工制作的过程,使得织布鞋凝聚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美学。每一双手工制作的织布鞋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鞋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张庄布鞋学习缝制布鞋鞋面 通讯员 吕昊波 摄)
实践团队于7月11日来到张庄村铜瓦厢葡萄酒庄参观调研,国家级葡萄酒专家孙军超先生向实践团队介绍了葡萄酒产业非遗工坊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孙先生一路带领实践团队,介绍铜瓦厢葡萄酒将传统古法酿酒技艺与现代科技葡萄蒸馏设备相结合,出品葡萄精华萃取的醇香蒸馏白酒。实践团队在张庄铜瓦厢葡萄酒庄新的乡村振兴模式下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秉承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创新发展的思维,吹响了民族文化复兴的号角,更为乡村振兴贡献兰考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团队怀揣着对非遗魅力的赞美与敬仰,共同见证铜瓦厢葡萄酒庄的辉煌与繁荣。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兰考县铜瓦厢葡萄酒种植酿造基地观察葡萄长势 通讯员 吕昊波 摄)
实践团队进入徐场村的地界,引入眼帘的是一把砖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横卧在广场上,成为徐场村独特“村标”。村里主干道两侧的大门上几乎都挂着售卖古筝、古琴的旗幌,沿街的宅院里不时传出琴瑟之声。曾经贫穷落后、一派萧条的徐场村,如今打造成了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文化旅游乐器小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徐场村游园广场合影留念 通讯员 吕昊波 摄)
“为了防风治沙,焦裕禄书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带领兰考人民广植泡桐,正是这些泡桐树,改变了徐场村的命运。”徐场村村委会主任徐永顺说。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兰考栽起泡桐,后继者人人种树,蔚然成林。五十多年后的今日,“家家有作坊,人人能挣钱,户户是老板,现在的生活比蜜甜”是富起来的徐场村的真实写照。风沙不再,徐场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放下锄头造古琴,泡桐从“治沙树”变成了“致富树”。以泡桐为原材料,徐场村目前拥有乐器相关企业90余家,带动周边约600人就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亿元。实践团队在调研中了解到,泡桐树就是徐场村的金山银山,徐场村也在不断地种植培育新的泡桐树苗,让这片绿色银行成为徐场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图为徐场村青年制琴师徐冰为实践团成员讲述讲解古琴的制作工艺 通讯员 吕昊波 摄)
青年制琴师徐冰,就是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发展中的一名青年代表,在音乐小镇上开的善斫琴社是他产教融合的尝试:制琴与奏乐融合。善斫琴社二层小楼中不时有琴音传出,徐冰每周都会进行一场古琴直播:“这是王维诗中提到的乐器。”不管是在线下开琴社,还是在线上做直播,徐场人的初心是带动更多人了解古琴、走近古琴。“接下来我会多学些自媒体知识,传播好古琴文化”徐冰说。
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队更加坚信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合肥工业大学的学子,我们应当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用行动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怀揣着对非遗魅力的赞美与敬仰,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的宝藏,让梦里张庄的戏曲传扬下去,让葫芦烙画、张庄布鞋的制作手艺流传下去,让铜瓦厢葡萄酒的醇香永远在我们的味蕾上荡漾,让古琴悠扬的音乐回荡在天南海北,使“非遗”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见证、民族复兴的象征,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延续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为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团队于7月11日至15日对兰考县当地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队通过与兰考县当地乡村振兴局展开座谈会,参观了当地奥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色古琴产业,葡萄种植产业园、索菲亚智能家居产业,番茄大棚产业。实践团队深刻感受了兰考打造的小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到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园,承载招商引资、产业龙头拉动的载体和平台。而这套产业扶贫体系的成果,就是成功推动小微企业遍地开花、多家上市公司落户,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兰考一整套产业扶贫体系,真正用好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来加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引导贫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加强合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兰考县当地乡村振兴局开展座谈会 通讯员 吕昊波 摄)
实践团队于7月13日前往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奥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面了解兰考县食用菌产业的经营规模、销售网络、技术力量、发展特点,了解,学习兰考县依靠龙头带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发展产业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发展道路。实践团队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该公司拥有智能化、标准化温控菇房,采用先进的三次发酵技术,从培养料制作到基料传送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奥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温大棚内观察白蘑菇长势通讯员 吕昊波 摄)
在兰考县统一战线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奥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索菲亚家居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龙头+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新路,建设现代化的产业基地带动就业。兰考县白云山村,选择走一条建设温室大棚、发展高效农业的致富道路,架起了乡村振兴的致富“金桥”,撑起了群众奔小康的“幸福伞”。
环境变好了,产业更强了,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了,实践团队相信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通过“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群众干中间,普惠金融惠全链”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能够字斟句酌地写下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兰考答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向前。(通讯员 陈立言 钱弘泽)
文旅中原
记录文化旅游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