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雨


近日,山东日照一名男子在急诊科突发“心源性猝死”,万幸,这名男子倒在医生面前,不到两分钟,医生就对其完成了抢救。近年来,猝死事件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足够幸运,有医生及时帮助。

2019年11月27日,年仅35岁的台湾演员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摔倒昏迷,抢救无效去世,死因正是“心源性猝死”。不可否认,心肺复苏等应急知识经此被广泛科普,可代价却是以生命交换。

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不到1%,而2005年美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已达到25%,2014年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40%,德国则高达80%,可见我国公民的安全急救教育较为落后。

呼吸频率:死亡前的征兆

在不了解死亡前的征兆时,人们往往将胸闷、持续疲惫、呼吸困难等症状当作长时间劳碌后的正常现象,总是觉得歇一歇就好了,然后再次进入繁重工作的循环。这样一来不仅容易耽误病情,也降低了病发时抢救成功的概率。

而相较于对猝死前兆的科普,有更多人不了解什么是急救,什么时候该急救,如何急救。

与心源性猝死急救相比,当针对“卡喉”症状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实施时,大部分都是成功的案例,被施救者下至小婴儿,上至八旬老人。大部分网友表示,虽然记不住“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名字,可能忽视一些操作的细节,但大体上知道怎么施救。

为了在不幸发生时挽救更多生命,科普应急救援知识是最优途径。

黄金四分钟:可以避免的悲剧

“打120,等医生过来需要多长时间,早就超过四分钟了,我们得学会急救。”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风马旗应急救援队副队长高冬伟在村庄进行科普时如是说。

确实,医学上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指病人在心脏骤停四分钟之内是抢救的最佳时机,如果立刻开始正确有效的抢救措施,有助于患者恢复呼吸、心跳和自主意识。而超过四分钟越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几率越小,尤其容易造成脑死亡的植物状态。若要把握好这四分钟,必须加强对“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AED操作流程”等应急救援知识的科普。

(高东伟在进行应急救护培训)

“心源性猝死”发生时,想要挽救生命,最大的依靠就是身边的人。在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中,高东伟从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到AED除颤器、海姆利克急救法,将一整套急救知识讲述地完整详细。

“首先我们得判断好周围的环境。做好个人的防护然后把手上饰品摘除干净,这是保护患者也是保护自己。”

“我们要大声呼救,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五句话。”

“快来人啊,这里有人晕倒了。”

“我是救急人员或我学过急救,请大家为我做证(一定要说),我可以救他吗?”

“指定一个人员,‘这位女士/先生,请帮忙拨打120,打完后告诉我’。”

“再指定一个人员,“这位先生/女士,请帮我取来最近的除颤仪(AED)。”

“请现场有会救护的赶紧过来帮忙。”

“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指定人员拨打120吗?现场这么混乱,有可能很多人拨打,也有可能没有人拨打,所以一定要指定一个人帮你去打,拿除颤仪也是这样。另外请会救护的人员一起救护,能延长救护时间。心肺复苏很累,一个人可能坚持不了太久。”

“我们也得学会保护自己,保护患者,咱们都有口罩,薄衣服也行。隔着口罩或薄衣服进行人工呼吸。”

“最后咱们也不能救完就走了,病人这时候心理比较脆弱,合上衣物,安慰一下患者。”高东伟表示,“可以对他说,‘你刚才晕倒了,已经为你做了急救措施并拨打了120,在救护车来临之前我都会陪伴着你。’”

救护车再快也比不上身边立刻急救快,现实中有许多心脏骤停者,在调度员“保持通话”下指挥患者家属成功急救,挽救生命的案例。

高东伟也坦言,很多人的急救知识是错误的,他能做的就是一遍遍重复细节,他们救援队也会到处进行科普。

(红十字风马旗应急救援队在学校科普急救知识)

2016年6月29日19点40分左右,在北京地铁6号线,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突然晕倒,虽然前后三名女士对金波进行了心肺复苏,但他最终还是没有醒来。很多人分析这次急救的不足,施救过程中的不规范,最终都回归到一点:作为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北京地铁本应是最先普及急救仪器的公共场所,当时却没有一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急救方法很重要,而现场是否有AED除颤器成为施救成功的关键。“我们都看过电视剧,电视剧里抢救是不是都有那个机器,嘭几下,人就醒了。那是专业设备,咱们没有,AED就是咱们普通人用的。”高东伟是这样宣传AED的,“这是傻瓜机,咱们村没有,但是咱们都坐过地铁,现在地铁里安装了很多,开机之后,贴好贴片后,不要碰患者了,以免机器判断成咱们的心跳,不起作用了,之后紧跟提示就行,一定要跟着提示。”

虽然村镇中没有AED,高东伟仍然细致地重复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据高东伟介绍,郑州地铁现在几乎已经实现既有运营车站厅、站台层AED全覆盖了,以后还会再进一步细致。

“卡住了,噎住了怎么办?”有资料显示,气道完全阻塞的窒息只需持续6分钟,心跳就会停止,正确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十分必要。

“站在人身后,从背后抱住腹部,双臂围环其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内,按压于受害人的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头之上,双手急速用力向里向上挤压,反复实施,直至阻塞物吐出为止。”

“就是石头、剪刀、布。”高东伟把步骤名称简化,解释给大家,“如果自己卡住周围没有人,就找个凳子,按照这个操作撞击腹部。”

一场普及结束了,高东伟很快整理好设备。几天之后,他的朋友圈更新了照片,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急救普及。

急救科普:救命知识的困境

在村庄进行科普时,可以发现高东伟并不是仅仅是复述急救过程,他也会不时地重复要点,不时反问并且举例子:

“你拍拍他,他一点反应都没有,要不要做心肺复苏?”

“打120要说什么?”

“贴好除颤器,我们暂时能不能碰他?”

“孕妇被卡住我们可以挤压肚子吗?”

“他有呼吸心跳我们可以进行心肺复苏吗?”在得到错误回答时,高老师会及时纠正并且加上具体的案例,再次重复,加深大家的印象。

“有呼吸有心跳不能做心肺复苏啊!之前在办事大厅,有人癫痫晕倒了,有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心肺复苏,做的比老师还标准,结果就是把患者肋骨压断了,癫痫是要呼吸的,不能按压。”高东伟强调道。

整个科普过程全是知识点,但是面对提问,给反应的人很少,大部分人还是觉得这些东西没用。科普刚一开始就有一部分人走了,到最后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了。过程中有人打电话,有人低头玩手机,有人聊天……高东伟说:“这次还算好一点,但效果最好的还是学生。”

“我们之前开始做‘急救地摊’时更困难。进社区的时候,他们都以为我们是诈骗的,到处赶我们,现在好了,大家都接受了,还会有人主动尝试。”高东伟回忆道,“我们就是一点点向学校、街区、乡镇普及科普,不仅是对我们红十字风马旗应急救援队。”

其实,每次不幸的新闻、或是急救成功的报道都是一次用生命进行的科普。而学会重视、学习正确的应急救援知识,才能真正减少急救遗憾。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李倩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