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龙/文 耿晓孟、李凯/图


浚县街道上,远远就看到高跷演员高高站立在人山人海中。“扑蝴蝶了!”现场观众有人喊道。众高跷演员聚在一起,将“公子”托举起来,两个旦角在旁边挥舞着手中的蝴蝶,“公子”在空中手持两把扇子,前俯后仰,不断挥动手中的扇子去扑蝴蝶。正在进行表演的是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东后街村的高跷队。

踩高跷是浚县民间社火表演中的一个表演形式,高跷表演者脚踩二尺高木拐,边走边舞,团队少则20人,多则30余人,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间故事或戏剧。耿晓孟便是东后街村高跷队中“公子”的饰演者。

1995年出生,至今,耿晓孟在浚县已经生活28年了。日常生活中,这个小伙子主要从事物流工作,闲暇之余还会跑婚车挣个外快,这是他平常的普通身份。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不普通的身份——高跷传承人。

在时间的长河中,20年只是匆匆一瞬。而对耿晓孟来说,20年是对自己热爱的传承。

正在表演“扑蝴蝶”的耿晓孟

高跷表演:20年激情不改

2002年正月,是耿晓孟人生第一次跟随东后街社火表演队参加庙会。此后的20年里,从小孩儿到成年、从成年到结婚生子,每一年的庙会耿晓孟都没有缺席,他们像约定好每年都聚在一起的老朋友,次数不多却常伴左右。在这20年里,耿晓孟凭借自身优异的表现,已经成为东后街高跷队的负责人。

近年的正月社火表演,耿晓孟负责队员们的训练和排练。为了能为游客带来精彩的表演,他们往往一进入腊月份就开始训练,耿晓孟觉得,训练不好就对不起大家对他们的期待。在队员训练的时候耿晓孟也是激情满满,他把自己这些年的心得和技巧毫无保留的教给新学员,希望东后街高跷队在自己手下能够越来越好。

浚县东后街社火副总指挥李凯今年45岁,他已经为东后街社火工作了二十余年,作为长辈,耿晓孟的成长和努力他都看在眼里。对于耿晓孟在训练时的工作,他说:“非常认真,他会从细节上去指导,比如说稍微严肃一点或者是喜庆一点的角色,他会细节到从表情上指导新人怎么去表现人物特色。晓孟主要练的是‘公子’这个角色,‘公子’在表演中表情比较丰富,还有一个比较难的‘扑蝴蝶’的动作,同时也需要比较深的功底。在教新学员的时候,他会把每个动作的细节讲清楚,帮助新人更快的感受到其中的精髓。”

除了参加浚县的民间社火表演,耿晓孟他们还会接一些商演,当被问到现在表演的感受时,耿晓孟说:“无论是每年的社火表演还是平时的商演,还是跟当年一样,依旧激动得嘞”。可见20年的表演并没有让他感到厌烦,反而是更加热爱了。

表演结束的耿晓孟及他的队员

谈到社火表演,耿晓孟回忆起他第一次参加庙会的时候:“我第一次出会的时候是7岁,那时候刚学踩高跷一年。出会时间是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两天,因为早上开始的比较早,人家让我凌晨两点半起来化妆做造型,当时心情特别激动,我愣是一夜没睡等着去化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能体会到那种感觉。”

年少学艺:受父辈的影响到执着于喜欢

接受采访时已经是晚上将近九点钟,因为准备参加浚县政府五一举办的社火表演赛,耿晓孟刚结束对学习不久成员的指导,于是谈起了他刚学习踩高跷的时候。作为扎根在东后街村的家庭,耿晓孟说他的爷爷和父亲都踩过高跷,深受他们的影响,他在六岁时便接触到了高跷,耿晓孟回忆他自己当时从不敢上高跷到能踩着高跷走路只用了短短十几分钟。

当然,高跷不仅仅是踩着高跷走路那么简单,学艺也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单腿跳”是高跷表演中的一个表演动作,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条腿抬起来举到头顶之上,然后用另外一条腿做上下跳的动作。当被问到在学艺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时,耿晓孟谈到了他学习这个动作时候的一件事:“八岁那一年,我跟我父亲去村大队参加高跷队的训练,那天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学会单腿跳。之前我学其它动作学得很快,偏偏这个单腿跳怎么都抬不上去腿,当时心里不服输,就扶着篮球架抬了整整一天。”每个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但是耿晓孟不这么认为,当被问到是否觉得辛苦的时候,他说:“谈不上辛苦,还是执着于喜欢。”平常的一件事和短短的一句话,却足见耿晓孟对高跷发自内心的喜欢。

高跷传承:不断吸收新血液

与高跷结缘、参加庙会20年,浚县庙会对于他的意义已然不一样了。在谈到庙会现在对于他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他是这样回答的:“庙会对我来说是血液里的热爱。在这期间,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在不同城市打拼的家乡人都积极地参与庙会演出,这个时刻每个人都是自己舞台上的大明星,会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也是家乡荣誉感最强烈的时候。”说到这里的时候,耿晓孟脸上清晰可见自豪的神情。同时,他还从手机上找到去年二月二日时候拍的视频给我们看,短短的五秒视频中,耿晓孟踩在高跷上,在他周围挤满了人,他走到哪观众就跟到哪,或许这就是耿晓孟所说的“特别的满足感”。

每一个传统技艺都需要有人传承和发扬,这也是中华文化5000年来经久不息的原因。接过长辈手中的接力棒,耿晓孟带着它已经跑了20年了,在参加表演的同时他也不忘高跷的传承。今年的浚县正月庙会上,耿晓孟带上他的儿子耿诺一一起进行了社火表演,这是耿诺一第一次参加庙会,巧合的是,耿诺一今年也是7岁。耿晓孟说把自己的孩子带上庙会,也是希望像爷爷和父亲一样把高跷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中国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它会随着年龄,从当时单纯的好玩儿变成热爱变成责任”,耿晓孟认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是自然规律,他希望未来自己的儿子也能接下接力棒,把庙会传承的责任扛在肩上。

正在表演“扑蝴蝶”的耿晓孟、耿诺一父子

时代不断进步,人的思想也比之前更加活跃,新一代的青年总会有一些新的想法。耿晓孟认为青年敢想敢创新,每年都会招一批想学高跷的新人,他希望保留老传统,加入新元素,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好好流传下去。今年的庙会上他们就在演出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取得不错的效果。家住安阳市汤阴县的王旭今年去浚县看了社火表演,她说:“从小我就跟家人来看过,我最喜欢的表演就是高跷,今年的表演跟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融入了流行元素,比如说将网络流行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创作的表演动作,我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

“现在网络力量超乎想象,也希望借助网络将我们本地的民俗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感受浚县民俗的热情,了解浚县的风土人情,也是我们年轻传承者的时代责任。”除了将传统的浚县高跷传授给想学习它的年轻人,同时耿晓孟还利用短视频的力量向更多的人传播浚县民俗,他在抖音平台上已经发布了二百多个作品,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在他看来,技艺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都是自己的时代责任,而他也在尽力地去做这些工作。

 “现在没有那么多的闲人了,大人平时都是从事的各行各业,孩子学习压力也大,基本都没有时间。” 对于高跷的传承,耿晓孟也有他的担忧。虽然最近两年不少年轻人去学高跷,但基本都坚持的不久,因为上学或者打工半途而废了。即使如此,他也表示欢迎所有喜欢高跷的人去学习,尽管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体验到高跷,感受浚县民俗,也是为文化的传承做贡献。

采访最后,耿晓孟表达了对未来高跷传承的期望:“希望越来越好,保留传统,创新更多的表演动作。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后浪推前浪,把我们拍在沙滩上。”同时,他还呼吁大家努力发展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位从事物流工作的普通人,当他踩上高跷的时候,他已然不再普通。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李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