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育才中学

学生微演讲丨民国大先生——胡适

作者:八(5)班 雷田雨

指导老师:李萌、范姗姗

信心总是我们需要的,但无根据的信心是没有力量的……我们的民族信心必须站在“反省”的唯一基础之上。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民国大先生——胡适》

提到胡适,大家熟悉的标签是北大校长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家、哲学家、诗人、学者,是中国文艺复兴之父,那么胡适经历过怎样辉煌灿烂跌宕起伏的人生呢?

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做一时君子易,做一世君子难,而胡适,真就做了一世君子。他就像范仲淹的《灵乌赋》里说的那样,如凤凰,不因受讥讽而改变自己的信念;如麒麟,不因被中伤而改变自己的仁德;如神兵,不因对战而失去锋芒;如美玉,不因时代的烈火而改变自己的颜色。西方人说“不自由,毋宁死”,这是西方自由精神的体现。胡适翻遍古籍,在《灵乌赋》中找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八个字,正是为中国寻找到一个可追溯的“自由传统”,他把这八个字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胡适三岁的时候已经能认识千字幼年就读于家乡的私塾,胡适的母亲非常重视儿子的学习,在家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坚持让去读私塾。

他前期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提倡白话文解放思想,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胡适的生活是很舒服的。此时的胡适受学生热捧,并且在生活上也比较富足,他不仅有校长的公司,还有报刊的稿费,胡适前往美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胡适的资本主义,当时中国已经被解放了胡适,留在北平没有任何意义,第二个就是蒋介石的推动,蒋介石想要胡适去美国发挥文人的作用,让美国进一步支持蒋介石。到了美国后胡适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他在美国只是一个图书馆的副馆长,每个月的工资不足以支撑他和妻子的生活,因为他的妻子不会外语,所以所有的生活事情都需要胡适自己亲自去办。终于这样的日子要结束了,蒋介石通知胡适让他回到台湾担任研究所所长,于是胡适回到了台湾,刚回到台湾却传来了噩耗,他的次子去世了,对于胡适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听到消息时他突发心脏病幸亏送医及时,就这样他在医院住了半年之久。

北大教授陈平原曾说,病症是鲁迅看得准,药方是胡适开得好。殷海光先生曾将胡适看作衡量社会健康状况的水平仪:当胡适思想人人喊打的时候,正显示了国家限于不正常的窘境;只有胡适被普遍接受,国家才会走向通往自由的健康之路。胡适的存在,就是中国社会的一针清醒剂,映衬着社会的狂热与激进。

这一百多年来,各种“新思潮”都试图为旧时代诊断,为新秩序指路。但只有很少的人看准了病根;开对药的,更是寥寥无几。只有胡适看得最真切,药方开得最妥帖:社会走向现代文明需要的不是那些猛药,而是一剂清醒剂——对常识和理性的固守。他用极为温和的姿态、“日拱一卒”的执着,展示了如何在急进的时代,坚守渐进和改良;如何在趋向专断的年代,保持多元与宽容。

新文化运动后,因政见不同,鲁迅与胡适交恶。此后,鲁迅在报刊上多次挖苦、讽刺胡适。面对鲁迅痛骂,胡适从不应战。而对于鲁迅的文章,只要认为是好的,胡适就会大力推荐,比如鲁迅的《随感录》。胡适便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夜不能好好地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1936年,鲁迅去世后,作家苏雪林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称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胡适回信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鲁迅死后,胡适从没发过一句恶声。当许广平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给胡适写信,请他“鼎力设法”介绍商务印书馆时,胡适“慨予俯允”,立马出面推荐,并担任了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诛心是人类的通病,祸延千年,勿论中西。能做到胡适般“恶而知其美”者,有几人哉?

出院之后胡适决定培养一批学术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在台湾那段时间胡适基本上就是写文章和参加各种文人聚会传播思想,他的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又为了这些事情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导致他的病情一直不稳定,后来在主持当时的院士会议后他出席酒会时突然情绪激动,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胡适的一生可谓是凄凉无奈。

有人说“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胡适这种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他触动了一个正常人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和追逐,同时,又带给我们“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愿我们,像先生一样,不过火,不油滑,不表现,不世故,以平和自由的心态去求学,去生活,这便是先生精神的延续。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