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报道,精神疾病可能存在共同根源。学界的研究表明,精神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不同的精神疾病表现方式各不同,但它们可能存在一些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例如神经递质异常、脑区功能异常等。

关于人类精神问题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深入。科学家认为精神问题可能和身体问题一样严重,病因在于大脑中多种化学物质的含量不正常,可以使用药物加以治疗。例如,抑郁症的病因被认为是,大脑中缺乏化学物质血清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被认为是,涉及另一种名为多巴胺的化学物质的回路过于活跃。这些看似完美的关于导致精神疾病因素的研究成果,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后,被发现大多数其实是不准确的。比如,最新的证据显示,血清素水平低并不是引发抑郁症的因素。甚至,许多早期基因研究把某种脑内化学物质当作特定疾病的病因,但研究使用的科学方法如今被认为存在缺陷。

其实,这并不让人觉得意外。因为“大脑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东西,它非常缓慢地揭示自身的奥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美国精神病学主要教科书《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的主要作者艾伦·弗朗西斯说,“我们不再试图用少量基因解释一切精神疾病。”据最新的基因研究表明,有100多个基因变体会影响罹患抑郁症的风险,但每个变体造成的影响都很微弱。同一基因也会引发看似截然不同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和强迫症。

但是,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广泛的“p因素”假设,即所有的精神疾病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潜在因素——被称为“p因素”。这一假设认为,不同的精神疾病可能是因为p因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激活,从而导致病症表现出多样性。即在诸多基因变体的共同作用下,大脑更容易受到精神疾病的侵袭;而某人会罹患何种精神疾病则取决于不同的外部诱因,甚至是偶然事件。

关于精神疾病根源的研究还在不断地探索之中,更多的还是尚未被证实的假设,而真正可以确认的是我们对精神疾病领域还存在着诸多的未知。因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机制非常复杂,所以,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因人而异的策略或许才是最有效的。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