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郑州一高(现郑州一中)毕业,参加了高考。我记得那年高考作文题是“我的母亲”,写起来得心应手,我一向数学差,考得一塌糊涂。那年高招录取为历届最少,仅有十万零七,加之“反右运动”开始了,即是成绩好的学生中也有不少落榜。

备考的髙中生要参加了街道的服务工作。我当过扫盲夜校的老师、书写过街道墙报、我上过国文补习班、认真自学了毛主席新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哲学著作。这一年没白过,自诩是上了一年的“社会大学”。

1958年高考时,我仍报考了文科,却被分配到了煤田地质专业。此时,我在大同路市图书馆阅览室里,看到洛阳日报上洛阳师范学院的招生广告。四年本科,免收学费,我家三代从事教育工作,合我心意,我立即决定赴洛阳应试。

那时火车行驶缓慢,我傍晚上车,火车行驶了五六个小时,后半夜才到达洛阳东站。我在车站茶社里,租了个马扎,睡到天色大亮,洗把脸,直奔洛阳师范学院设在洛阳一高的招生处。 我看到已招的第一批学生中,不少是洛阳一高学习成绩不错的落榜生。     

当时正值大跃进大办钢铁,学院没有开课,学生们天天在操场上的炼钢炉前紧张劳动。学院还说要放“卫星”,制造拖拉机,我被派往洛阳建筑机械厂学习钳工。三个月下来,我学习了钳工的锤、锯、锉等操作技术,对我日后外科手术操作,特别是骨外科很有帮肋。     

其间,我接到通知,洛阳师范学院停办,全部学生分配到了洛阳医学院。我就这样阴错阳差地走上了从医之路。

由于洛阳医学院成立时,错过1958年全国统一招生,因此洛阳医学院单独招收了260多名学生。当年高考录取时,很注重家庭出身以及“反右”中的表现。因此,这次招生的学生中,不乏有高考中高分数的学生。进校后,同学们很十分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学习气氛浓厚。          

洛阳医学院

根据卫生部制订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原规划于1964年成立洛阳医学院。并由从上海迁到武汉的同济医学院负责建校(20世纪六十年代曾更名为武汉医学院)。武汉同济医学院为此做了筹备,图书馆购买的图书,都是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打包装好,并盖上“为子校储备”的印章。  

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原计划于1964年成立的洛阳医学院,突然决定于1958年提前建校。因同济医学院一时抽不出那么多师资,卫生部又从北京医学院、北大、清华、协和和天津医科大学院校各大名校,抽调教授、讲师、助教200多位,云集洛阳医学院(以下简称洛医),顿时洛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洛医成立之初,洛阳市原卫生局局长刘建甫任副院长,主持组建筹备工作,他有胆识,有魄力,大力引进人才,其中有来自同济医学院的内科教授吴葆珍夫妇、病理学讲师祝庆蕃夫妇、生物化学讲师张国霖夫妇、药理科讲师张覃木夫妇、泌尿外科讲师胡阴浩夫妇、解剖学讲师张平本和寄生虫学讲师徐秀芬夫妇、还有胸外科徐美舜医师、骨科池麟趾医师等。 

1959年,将两年前建成的规模大、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的洛阳涧西医院,定为洛阳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调入洛医的临床科医师们,都在这所附属医院上班,大大充实和提高了洛阳市医疗技术力量和诊疗水平。

1960年,洛阳医学院为谋求发展大计,将我和虎宝杰等15位同学,选派到同济医学院,另将其他5位同学选送到上海第二医学院。学院期望我们学成归来,以壮大洛医的师资队伍。在“大跃进”年代,高校“教改”成风,这要感谢洛医的院领导始终没有跟风“教改”,而是坚持了严谨的教风、学风。当时,洛医的教师们各自按照原执教学校的教学大纲,系统地完成了医学基础课教程,使学生们受益终生。转学同济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学生们,因医学基础课学得扎实,倍受被派遣学校师生们 的赞誉。 

可敬的师长们      

来自北京医学院生理学讲师王雨若先生,担任教研室主任。为了建立生理学实验室,他回到原工作过的北京医学院请求支援。北京医学院的领导应允,打开仪器库房,让他按需挑选。最后,满满地装了14个大木箱,托运到了洛医,生理学实验室的建成,使学生们的实验课基本上达到了北京医学院的实验课水平。王若雨老师当年才30多岁,生理课讲得十分精彩,听他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解剖学讲师张平本老师,带领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并联系同济医学院,支援教学所用的尸体数十具,保证了解剖实习的质量。     

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郑镇恶和来自北京医学院的他的妻子吴景兰。夫妻两人都是组织胚胎学讲师,郑老师大家风范,板书粉笔字方方正正,讲解层次分明。吴老师端庄优雅,语言如歌,讲课如行云流水。他俩教学风格迥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吴老师多才多艺,在北大期间曾饰演过话剧《雷雨》中的四凤。 两位夫妇讲师对我们说,要将我们这届学生们,培养得如同协和、北医的学生那样优秀。名师出高徒,组织胚胎学考试时,一分钟看一张片子,每个学生的答案的正确率,均在90%以上。精致完美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人体主要脏器的微细结构,有了完整的立体概念,为我们后期的临床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冬保同学因咳嗽大咯血,被当作肺结核久治不愈。来自同济医学院的寄生虫学讲师徐秀芬老师,亲自为他做痰液显微镜检查,奇迹般地发现了肺吸虫虫卵。她亲自去张冬保同学的家乡,河南栾川县做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当地人有生食螃蟹的饮食习俗,她不仅找到了张同学的病因,也改写了河南省没有发现肺吸虫病的历史。后来,这位同学得到正确的诊断治疗,不久就痊愈了,是我们这位可敬的徐老师救了他一命。       

妇产科但功曼老师,是我国著名妇产科教授王淑贞的高徒。丈夫因被错划成“右派”,羞愧不已悬梁自尽。但功曼医师为离开伤心之地,由同济医学院调来洛医。她医术精湛,两手可持剪、操刀,手术做得精、准、快,附属涧西医院外科主任,看了她的晚期宫颈癌盆腔扫荡术后,自叹弗如,赞不绝口。他感慨地说:“医院最佳手术者不在外科,而在妇产科矣!”      

但功曼老师和善可亲,后来不幸患了卵巢癌,她的恩师王淑贞教授亲自为之手术,也未能挽留住她的生命。弥留之际,她的年轻学生寇贞娟大夫表示终身不嫁,抚养恩师的两个男孩长大成人。寇贞娟大夫像母亲那样,含辛茹苦,将但功曼老师的两个孩子们培养成才、学业有成,均留学美国,将寇大夫接去,共享天伦。至真、至善、至美,演绎了人间真情,传下了一段佳话。      

洛阳医学院并入河南医学院   

三年自然灾害悚然而至,大饥荒迫使决策者们贸然做出了决定,将洛阳医学院与河南医学院合并。洛医的教授、讲师怀着沉重的心情,告别了洛医,来到了河南医学院。    

六百多名学生相继转入河南医学院学习,洛阳医学院这颗即将升起的耀眼之星陨灭了,辜负了同济、北医、协和、清华、南开等各大名校的慷慨援助。但是,却为河南医学院送去了一大批教授、讲师,壮大了河南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1962年,洛阳医学院分别向武汉军区陆军医院,输送了15名学生,向武汉军区空军输送了10名学生,他们特招入伍,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赢得了武汉军区的认可和称赞。

后来杨永珍、郑玉明分别担任武汉军区总医院的正副院长之职,并授于将军军衔。入伍空军的黄道经同学,担任了武汉军区襄樊空军医院院长,将襄樊空军医院从山区搬迁到襄樊市,为该院的长远发展立下功劳。          

洛阳医学院成立于1958年“大跃进”,下马于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前后四年。四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但是,洛阳医学院艰苦创业的历程,谱写了洛医人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凝结着洛医全院师生的心血和汗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洛阳医学院并入河南医学院,为河南医学院输送了一大批优秀高年资教师,壮大了河南医学院的师资力量。为河医的科研、教学、临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颌面外科张光炎教授1946年留学美国,学成回国,执教北京医学院,曾担任中央保健局的医生。当时,洛阳医学院准备成立口腔系,派人赴北京游说,将张光炎教授调到了洛阳医学院。两院合并后,张光炎教授开创了河南医学院整形外科之先河,被誉为“河南整形外科鼻祖”。 

洛阳医学院虽然夭折了,学生们对执教的老师们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永远铭记在心。老师们为创办洛阳医学院,放弃了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这座豫西古城,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洛阳医学院的莘莘学子,至今难以忘怀。

60多年过去了,这段河南省医学髙校的变迁史可能已鲜为人知。我略书过往,谨以表达我对洛阳医学院的深情怀念和惋惜之情。

六百多名洛医学生们转入了河南医学院,学而有成,毕业后分配至城乡各地,多有建树,不少人成为一方名医,盛名已冠。

改革开放之年,洛阳医学专科学校成立,2002年,洛阳医专与洛阳农专、洛阳工学院三校合一,2002年3月,成立了河南科技大学。现已提升为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医学院。

该校许多教师来自原洛阳医学院留下来的助教和医师们。使洛阳医学院的血脉基因得以延续传承。也使我们这些老洛阳医学院的耄耋老人们得到慰藉。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