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E大调练习曲》

🌿🌿🌿

总是想起冬天的一个黄昏,我推开候车室绿色的大门,看着火车驶离大雪纷飞的郑州。

我在送谁?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记忆总是在异常清晰的时候戛然而止,毫无例外,用尽全力去想也无济于事。

我只知道,有一个人,再也见不到了。

那种隐痛一旦触及,就像撕开未痊愈的伤疤。

不过,关于离别的情感,也只能在记忆里追寻一点蛛丝马迹。

▲唐寅:《金昌送别图》局部,明,私藏

时代飞速发展,人们天涯咫尺,现在的我们似乎已忘记了什么是离别。

明代画家仇英,在《浔阳送别图》里描绘了白居易江边送别的情形,“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仇英:《浔阳送别图》,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在这“终岁不闻丝竹声”的地方送别友人,那是怎样一种惆怅!

连素昧平生的琵琶女也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甚至泪水都打湿了青衫。

沈周在《京江送别图卷》里送友人叙州赴任,则多了一分轻快。

▲沈周:《京江送别图卷》,明,故宫博物院

杨柳依依,桃花烂漫,朋友升迁,心情盎然。

京江长汀,自古即为送别之地。

郑州的贾鲁河,古时曾经是南北漕运干线,如今的东岸,仍有类似仓库的建筑。

这里又发生过多少送别呢?

火车出现后,车站成了送别的新场景。

最荡气回肠的,是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亨利伤愈重返前线,在火车站和凯瑟琳分手。

战火纷飞生死未卜的年代,有什么能比无法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更悲伤呢?

每一次分离,都可能是永别!

更别说那些毫无准备就突然天各一方的挚爱,时代洪流里的无能为力,怎能不让人唏嘘!

▲胡戈·辛贝里:《黄昏漫步》,芬兰国家美术馆

芬兰国家美术馆有一幅胡戈•辛贝里的画作《黄昏漫步》,画的是一位老人牵着一个小女孩在黄昏的海边散步。

小女孩的人生刚刚开始,而老人的人生则行将结束。

北欧的艺术,总是有一种告别的伤感,同时又有希望之光。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小华。

▲雅克·路易·大卫:《特勒马科斯和欧夏丽斯的告别》,1818年,加州洛杉矶市保罗盖提博物馆

封控结束后他来找我喝酒,然后,就说起了从前。

来郑州的第三年,他终于站住了脚,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

有一天心血来潮,回老家找他的初恋女友,才知道她已经结婚了。

他请她吃饭,这个河边的小馆子他们曾经来过很多次。

他们也曾经顺着这条河,经常走很远,很远。

吃完饭就分手了。

▲爱德华·蒙克:《分手》,1896年,蒙克博物馆

小华坐在车里,默默地看着倒车镜里的她,一点点远去,走上石桥,消失在下班的人群中。

桥头卖瓜子的老太太还在,桥上的炒凉粉热气蒸腾,太阳在云层后面放射着光,天空成了粉红色……

他感到一种无声又强烈的痛,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过了很久他才明白,那一刻,从那一刻起,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告别了青春。

▲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1877年,巴黎奥塞美术馆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告别。

许多曾经相遇的人,也许永远都不会再相见,每一个昨天,也都永远不会再回来。

如此漫长的,如此短暂的,一生,海阔天空吧,一笑了之吧,一切将消散,一切请珍惜。

🚞🚞🚞


🖼作此文想到了这些画

或者是看了这些画作了此文

顾恺之:《洛神赋图》,晋,已失。现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吴伟:《武陵春图卷》,明,故宫博物院

仇英:《浔阳送别图》,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沈周:《京江送别图卷》,明,故宫博物院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明,辽宁省博物馆

沈贞:《竹炉山房图》,明,辽宁省博物馆

萧云从:《长亭送别图》,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唐寅:《金昌送别图》,明,私藏

李升:《澱山送别图》,元,上海博物馆

胡戈·辛贝里:《黄昏漫步》,芬兰国家美术馆

雅克·路易·大卫:《特勒马科斯和欧夏丽斯的告别》,1818年,加州洛杉矶市保罗盖提博物馆

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1877年,巴黎奥塞美术馆

马轼:《春坞村居图轴》,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佚名:《苏李泣别图》,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阎立本:《步辇图》,唐,故宫博物院

弗兰克·狄克西:《罗密欧与朱丽叶》,英国南安普顿市美术馆

弗朗索瓦·热拉尔:《丘比特和赛姬》,1798年,巴黎卢浮宫

夏加尔:《献给过去》,1944年,私人收藏

华托:《舟发西苔岛》,1717 年,巴黎卢浮宫

周文矩:《苏李别意卷》,五代,台北故宫博物院

埃贡·席勒:《死神与少女》,1915年,维也纳国家美术画廊

爱德华·蒙克:《分手》,1896年,蒙克博物馆



🎵可能比较搭的音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肖邦:《E大调练习曲》

马勒:《第九交响曲》(大地之歌)第六乐章

华金·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第二乐章

张国荣:《寂寞夜晚》

《只是喜欢》一书系作者张新彬的个人文集,作者自2002年起从事新闻工作,一直活跃在业务一线。本书通过系列的散文和随笔,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切口讲述了作者身边亲历的故事,展现了郑州的人文、地理、生态、美食、历史、风情。文章中会不时融入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音乐作品赏析,结尾处还有作者对相关电影、图书等文艺作品的推介,亲近、随性地表现了郑州城市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本书既是是作者审美意趣的表达,也是在挖掘、放大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激发城市文化自信,吸引年轻人探寻城市特质与底蕴。

购书链接:https://item.jd.com/10113624655520.html?sdx=ehi-lLxFuZiE6JnJYIBajsImtTWUCgsrsm1Js6dGZpH7cJjSL59e4HvhpkjkUg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