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郑州城西南35里的郭小寨村,刘广松的子孙中涌现出了刘心海、刘芳桂、刘芳莲父子三位秀才,一时被传为佳话。群众中曾流传有“老登科,少登科,老少双登科;父秀才,子秀才,父子三秀才”。
刘心海,又名刘鸿仪,出生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为刘广松的独生子。刘心海9岁时被父亲送进私塾读书,他最初跟着老师学习《三字经》,那时老师只念句子,不讲含义。不料他很快将《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接着他学习了《千字文》《名贤集》《劝学》《忠言》等。后来又攻读“四书”“五经”。
同治十一年(1872),刘心海参加了科举考试,考取“庠生”(秀才的类别),成为郭小寨村刘氏家族中第一位秀才。
刘心海后来在村里创办了“育英斋书院”,并亲任院长,培养出了张德军、王培刚、王继照等拔贡,李彭年、张冠三、刘经五、张景诗等多位秀才。宣统二年(1910),刘心海因病去世。
刘心海的长子刘芳桂,字月樵,出生于同治四年(1865)。自幼苦读,他于光绪十四年(1888),参加科举考试,顺利地考取附生,后又考取了“广生”(秀才的类别),成为刘家的第二位秀才。此后,刘芳桂在其父刘心海创办的育英斋书院任教,刘芳桂热爱教育工作,任教长达20年之久,他教学认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民国九年(1920年),刘芳桂辞世。
刘芳莲,字绍周,为刘心海的次子。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他自幼聪颖好学。光绪十九年(1893),刘芳莲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为“附生”(秀才类别),从而成为刘家的第三位秀才。光绪三十年(1904),刘芳莲赴开封赶考,被录取为“廪生”(为秀才中的最高级别)。
此后不久,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打消考举人的念想。清朝末年,刘芳莲参加了郑州咨议局,他在任职期间,见清政府官场腐败而辞职,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民国初期,他曾应聘到密县、荥阳县、汜水县等地的书院任教,后来他受聘在郑县的圃田、八郎寨、曹古寺等多家私立书院教书。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郑县县立中学校长史廷珍(字福乾),慕名亲自登门,聘请刘芳莲担任了公立郑县县立中学的国文教师,多年教书育人,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校重视和学生们爱戴。
史金腾
史金腾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