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年(1637年)时任郑州知州鲁世任在郑州南城门东侧的花园门街(现书院街)创建天中书院。书院有正堂七间、拜厦三间、后殿三间,另有寝房、厨房、大门、二门。花园门街因此改名为书院街。
当时的天中书院学子数百人,是中原地区著名的书院之一。明朝末年,书院曾毁于战火。清乾隆十年(1945年)郑州知州张钺对天中书院进行了重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郑州知州王宪在天中书院的旧址上建造鲁公祠。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时任郑州知州安而恭,在子产祠东侧,郑州文庙西侧始建东里书院。“东里”是春秋时期政治家子产的居住地,因书院紧邻子产祠,故取名东里书院。
清光绪八年(1882年)王成德任郑州知州,将东里书院移至天中书院旧址,并重建照壁,大门、讲堂、东西配楼和斋房等建筑,东里书院恢复了当年天中书院的规模,成为当时郑州最具影响的书院。吸引了临近河南内外的学子来此学院就读,培养了不少人才。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卫辉府(现卫辉市)做官,徐世昌在河南卫辉出生,他曾在此书院读书。他学而有成,进士及弟。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主张南北议和,对学者和学子宽厚。1922年6月他通电辞职,退隐天津,以书画自娱。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赵星阶任东里书院山长(即院长),清末(1904年)废科举后。赵星阶将东里书院改为郑州官立高等小学堂。当时郑州知州饶拜杨任书院总理,赵星阶为学监,招收学生42人一个班,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经学、体操、国画、音乐。该校不久改为郑州中学堂,并设师范传习所,为推广郑州新学培养了大批师资。郑州兴新学教育,始于东里书院院长趙星阶先生。
民国年间,原郑州的公立中学曾设在这里,后因资金所困,郑州著名的私立明新中学接办。其间我外祖父张兆琨在该校任教,讲授国文,在郑州推广国语罗马字,使用拼音子母。
郑州解放后在明新中学的基础上,成立了郑州市第一高级中学(简称郑州一高),现郑州一中前身。后来郑州一高迁入城北文化区,在这里成立了郑州市第十中学(初为女子中学)。书院街上的第10中学内现有碑廊一座,据传为郑州东里书院的遗存。
史金腾
史金腾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