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和弟弟苏辙跟随父亲苏洵,从老家四川眉山赴汴京应试。兄弟二人为亲为友,从未相离,苏辙(字子由)之兄苏轼曾写过一首诗云:“我少之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子由也曾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文考入第三等,为宋代制科以来的最高等级。兄弟两人在文学、艺术、书法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而此时,两人仅是26岁和23岁的青年 。         

苏轼后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节度判官。当年十一月苏轼离京西行赴任,苏辙任命为商州军事长官,因照顾父亲而留京城汴梁。步入仕途,身不由已,苏轼与苏徹两兄弟生平第一次离别,苏辙冒雪送苏轼离汴京,西行百里到达郑州城。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天刚亮,苏轼与苏辙(字子由)兄弟两人在郑州西门外依依惜别,苏轼在马上有感而作,赋诗寄子由。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垄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大意是在郑州的西门外马上的苏轼,望着即将和自己分别的弟弟子由,心中默默地说:不曾饮酒为什么突然觉得昏昏沉沉,神思恍惚?我的心已随着渐行渐远的身影一起离去。寂寞的归途,你尚且可以一心牵挂家中的老父,而我,行走在异乡的旷野,用什么来安慰心中的孤独?呵!子由,今夜寒灯相对,你可会想起我们曾经相约的誓言?何时才能再相见?何时才能再在一起听夜雨潇潇?

苏轼、苏辙在准备制科考试时,曾借居怀远驿站。在共读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两人感慨不已。相约将来及早引退,归隐田园,共践“夜雨对床”之约。

北宋年代京城汴梁开封,西行洛阳和西安西京,东来西往,郑州是宋朝京西南路——“西辅”。.郑州管城驿站当时规模大、规格髙,“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隋唐时期郑州的“管城驿”就十分繁华。管城驿位于州治西南(现法院西街附近),日夜往来人员多,城门开启关闭不便,驿站曾一度迁至城外大道旁,晚清渐废,遗址早已不存。

第二天一大早,苏辙送苏轼远行,两兄弟在郑州西关外难舍难分,苏轼“马上赋”一首,手足情意浓,诗篇永传颂,给郑州古城留下了浓重一笔.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