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董事长王淑芳女士,向笔者口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她在新疆谋生时遇到的一件事情,事虽不大,却折射着人性善良的光芒:
我在伊犁谋生时,曾经得到一个为他人代销衣服的差事,卖出一件衣服能有几角钱的提成,尽管收入微薄,但是可以糊口了,提成多点时也可以为远方的母亲等亲人攒点钱了,因此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有一天,一个年龄与我相仿的陌生男子从我身旁经过,他有意碰了我一下,然后迅速地塞给我一个纸条,眼神中透着些许的哀求。由于事发突然,不明事由,我的心也怦怦直跳,过了一阵子我躲进厕所,看过纸条后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来这个年轻人同我一样,也是个四处漂泊的打工者,他在本地遇到了一点麻烦,短期内回不了家,由于担心家人寻不见他而着急,就恳求我去他家一趟报个口信,让家人放心。掂着这窄窄的纸条,我突然觉得有沉甸甸的分量,因为我这个“天涯沦落人”这时蓦然想到了远方的母亲,仿佛看到母亲正倚门翘首眺望我的身影。于是我毅然决定要去一趟,去满足这个善良人的善良心愿,尽管当时我初到伊犁,人生地不熟的我并不知道他的家在哪里、有多远,去他家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第二天一大早,我按照他留在纸条上的家庭地址,一边打听着一边迈开双脚急急前行。道路崎岖坎坷,路上也没吃没喝,踽踽独行的自己四顾茫然,难免心生些许的紧张。但是一想到他一家人焦急万分的样子,我又什么都顾不得了,恨不得一脚跨进他的家门,把平安的口信传达到。好在他的家离我所在的地方不过三十来里路,中午时分便赶到了他家。当我敲开家门,说明来意,报上平安后,我如释重负,也几乎一下子瘫了下来,因为我确实是又饥又渴又累了。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本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却把这家人感动得不行。他们热情地把我拉进家里,用接待恩人般的礼遇接待起了我这个陌生的来者。那时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能吃饱肚子就算好家庭,但是他们还是给我包了大肉饺子、做了白面面条,为招待我不惜倾尽所有。交谈中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家锡伯族人,而在之前我对锡伯族闻所未闻。令我惊喜的是,他们的面相、语言、饮食、起居甚至风俗习惯,与我老家非常接近,特别是男女都穿着大襟衣服,与我小时候的老家也差不多。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了老家人,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第二天我急着与这家人告别,因为我完成了嘱托,我得回去再找工作挣钱,但是这家人说什么都不让我走,硬是热情地留我在他家住了三四天。
离开这家热情善良的锡伯族人家后,由于四处奔波,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也没有再与他们联系,但是我在新疆生活中这个小插曲,却成了我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董事长的故事讲完了,我却陷入沉思之中。素昧平生的双方,因为一个请求产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助人者,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不问艰难,义无反顾;被助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清贫岁月,不遗余力。助人者和被助者,折射出的人性都是两个字:善良!
注:图片 2、3、4来自网络,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