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我国城市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坑。据城市学专家们说,这些水坑是取土修筑城池遗留下来的,水坑在下雨时,有蓄水排涝作用,因此被保留下来。
在我的记忆中,旧时老郑州城内也有许多积水坑。现在随着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完善,积水坑失去了作用,城市土地寸土寸金,这些水坑早被填平建房修路了。
旧时,在老城区内的东部和北部有许多积水坑。其中最大最深的水坑,分布在清真寺前后。清真寺前的坑内种藕,人们叫它“藕坑”,夏秋满塘荷花盛开,鲜艳无比。清真寺以北的水坑与老县政府后的积水坑相通,四季有水。水坑中间还有个小岛,大点孩子会游上小岛,他们说上面有砖头瓦块。此处曾是郑州的古“浮波楼”遗址。现在想来,当初若能整修湖岸,重建浮波楼,可能会成为郑州老城的一处景观。
水坑周围都是盐碱地,水呈碱性,这里成了老城住户们洗大件衣被的好地方。洗衣被时不用肥皂,将衣被放入水里泡泡、涮涮、石头上捶捶,再脏的衣被很快就洗干净了。若遇上好天气,将洗好的衣被铺在草地上,晾晒个半干,回家就轻松多了。
老城西北角的水坑(现市体育场),水浅面积大、下雨有水,老郑州人叫“西滩”。坑西和坑北是老城墙,我记得城墙上挖了许多小窑洞,住着许多乞丐。
郑州解放后,填平了水坑,修成了大广场,搭建舞台,郑州解放初期,常在这里举行群众集会和演岀活动。后来改建成了郑州市体育场,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部分比赛项目,曾在这里举行。
西大街路北,正对磨盘街口有个小胡同下坡,就是“黄殿坑”。为啥叫黄殿坑?传说西周时期,郑州叫管城,是管叔的封地。管叔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金殿官府。后来他因私通殷商后裔谋反,事情败露,宫殿被毁,掘地三尺,将这座官府挖成了一个大水坑,人们叫它“黄殿坑”。
此坑水有多深,无人验证,但年年都有淹死人的事情发生。1929年夏,我年轻的三伯父和六伯父,在附近督学所(教育局)上班。中午休息,见水面上有条破船,他俩上船玩耍,船驶湖心,船底漏水,两人溺水身亡。 黄殿坑里有水鬼拉人作替身的传言流传甚广,我小时候害怕从这里经过。
在平等街、盐店后街口,有个石彻下水道,下雨时水流很急,沿磨盘街地下穿西大街,流进黄殿坑,这可能是老郑州为数不多地下排水道。
老城的小街背巷里也有不少水坑,我家曾住过的半截胡同就有个小水坑,县政府东南的小水坑叫炮手坑,下雨时积满了水,没几天水就阴干了,大家叫它“漏沙坑”。
郑州老城的砖牌坊街西头路北有个柳叶坑,坑小水浅,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柳叶坑南的那棵老槐树却十分有名。该树龄在500年以上,树心虽早已枯空,仍枝繁叶茂。不知何时在此树杈上,修了一座1米多高的九陇小庙,人们取“陇”的谐音“龙”,将树上的小庙叫做“九龙庙”。庙小名气大,引来不少善男信女,在树下焚香叩头许愿,树枝上掛滿了香客们的红色缎带。
树旁有口甜水井,附近居民都来此井打水。郑州能饮用的甜水井少之又少。所以,小西门下坡,大同路的商户们,也都来这里打水。推车卖水的、钩担挑水的、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旧时郑州没有抽水马桶设施,均为旱厕,掏粪者将粪便运至城外大粪场,掺土晒干做成粪饼,当做肥料买卖。所以旧时郑州用水困难,人们用水量少,排水也少,在我的记忆中,仅靠水坑排水,即使雨季,郑州城内也未发生过内涝。
郑州老城东北隅一带称为塔湾、硝滩。“湾”的字义,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滩”字义是江河湖海旁,水涨时淹没的地方。总之,均说明塔湾和硝滩地片,是郑州老城最低洼的地方。
唐代曾在此地建有开元寺和舍利古塔,后来又建了城隍庙、孔庙、子产祠、岳王庙等。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寺院、祠堂、庙堂、古塔……建在这个低洼积水之处呢?
我思忖,郑州位于西南嵩山余脉之上。地势较高,郑州老城虽然位于黄河之滨,但从未见黄河泛滥,水淹郑州城的文字记载。
郑州城东门外大片地区,原来是百里圃田泽,因此郑州城内东北一带,地势虽然低于西南部,但与城东圃田泽地相比,此处地势还是很高的。古人为了追求“紫气东来”的吉祥,将这里当成了郑州古城的风水宝地,纷纷在这里建祠、筑塔、修庙。
我国自元、明、清以来,黄河多次泛滥,泥沙淤填平了城外的圃田泽、通济渠、贾鲁河、护城河……城外地势渐渐升髙,造成了城内东北一带,慢慢地变成了低洼积水的沼泽地。此乃愚人之见,还是留给历史地理学家去探讨吧!
史金腾
史金腾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