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在河南的最南边,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所以,信阳有着南方的气候,北方的灵魂,才显得那么的特别。

在师院师生的心里,半亩塘、桃李园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道路,各处都充满了不同的历史故事。

这座建校时间四十余年的学校在时间长度方面不如河南很多学校,但在教学方面,却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

这样一座学校,拥有怎样的故事?

在信阳师院47周年校庆之际,华南豫记专访信阳师院“建校功勋”的刘梅生老师,听听刘梅生和信阳师院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撰文 | 荔枝米露

01/

她与信阳师院是命运共同体

在毕业30年后的一次校园访谈节目上,信阳师院1978届学生高建社拿出了当年的课堂笔记,以及刘梅生老师编写印发的参考资料展示给大家看,他说:“老师当年认真教书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梅生既惊喜又欣慰,说:“我没有想到,他们当时上课这么认真。毕竟我们当时连教材也没有。”

这一幕,令主持人十分动容,台下的同学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尽管刘梅生早已退休,但她时常还会出现在学校的活动里,给一代又一代的师院学子讲述过去的故事。

2022年教师节,信阳师院广东校友看望老师

她有多重要呢?2018年信阳师院招生宣传片开场主角就是她。

后来她随女儿迁居广州,又成为了信阳师院广东校友会的“精神领袖”。

今年教师节前,广东校友会的学生代表集体去看望刘梅生。大家排好队,依次向刘梅生报道:

“刘老师好,80级学生刘明贵向您报到!”

“学生唐明勇向您报到!”

“学生聂立泽向您报到!”

……

即便这些学生早已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桃李满天下,但只要在她面前,顿时都成了孩子,都愿意依偎在她身边,唠唠家长里短。

信阳师院广东校友会每年举办大小活动,必然会邀请耄耋之年的刘梅生参加。校友会合照,C位一定属于刘梅生。

2019年信阳师院广东校友会年会合影留念

虽然身在广州,但她时刻关心河南,关心信阳。

2020年新冠疫情之初,她率先垂范,通过所在党支部,为河南战斗在防疫一线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群众、基层干警及在疫情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家属捐款,奉献爱心。

短短两天时间,130余位离退休党员干部捐款1.4万余元。

她写文章回忆,说:

作为一名曾在师院任教二十一年,已离开工作岗位十九载的老教师,我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院荣我荣”、“院衰我衰”、“长于斯,老于斯”,我早已与师院结为了“利益共同体”。

——《我与师院这四十年》

为何刘梅生与信阳师范情谊如此深厚?

因为,她和信阳师院同甘共苦一路走来,是学校的“建校功勋”之一。

02/

建校之初条件多艰苦?

全是土路,牛羊遍地

信阳师院,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师范大学之一 ,也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成员。

1975年7月,开封师院信阳分院成立,地址暂设在信阳师范学校院内,校门挂有“信阳师范学校”“开封师院信阳分院”的校牌。

当时正在信阳师范学校任教的刘梅生,被通知教分院75级政治专业36名学生的《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两门课程。

建校之初,哪有什么教材和参考书?她一切靠自己应对,仓促上阵,除了上课、休息时间,她都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给学生们编教材。

条件艰苦,老师们当时都住市内,去学校上班仅靠一辆机动小三轮车代步,一路危坐在车子两旁的帮靠上,别提多难受了,可即便这样,并不妨碍苦中作乐、谈笑风生,并戏称为“专车接送”。

校园里一片荒芜,牛羊随处可见,院里无正规道路,土路高低上下,自然天成。

刘梅生记得,一次在现在的教五楼走廊及门前空地,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因雨天路滑,她一不留意跌了一跤,没有条件马上洗,散会后就那样满身泥泞地回到市内的家。

1978年,开封师院信阳分院正式更名为信阳师院,刘梅生成了信阳师院政治系的一名教师。

当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多为“文革”前的高中毕业生,求知欲望很强。

面对这样的学生,刘梅生不敢懈怠,参阅手头仅有的图书资料,借助范文澜先生主编的残缺不全的四卷本《中国通史》,参阅手头仅有的史书资料,动手撰写《中国通史》讲稿。

她惟恐讲授的知识浅显了,达不到高等院校的专业水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她曾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优秀教师”称号,被选举为信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曾宪梓教育基金授予高等师范院校首届教师三等奖。

如今她迁居广东,依然持续激励着师院师生,除却尽职尽责的为师之道外,她波折而艰辛的一生也令人感佩。

03/

雨打风吹去,

不灭的是信仰

2014年11月12日,刘梅生返回祖籍河南正阳县寒冻镇堰北刘村,在父亲的纪念碑前,做了简短发言。

“爸爸一生很短暂,只活了二十九岁,但你为我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瑟瑟秋风,刘梅生的愿望还没有完成。

直至2015年7月31日,父亲刘一帆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刘梅生被批准为烈属。这一天她等得太久了。

父亲曾是中共党员,民族危亡之际,积极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与以高贺斋为首的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但终被逮捕下狱,遭受活埋。

身为烈士后代,刘梅生对生活始终充满不懈进取。她1953年秋季成为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教育变革之中,四年中经历了“四易校名,两地就读”。

从1954年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直到1983年6月,刘梅生终于被接纳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总支书记把这一消息告知她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人生又有几个30年?历史的曲折反复中她又经历了多少磨难。

她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70多年来历史演进的全过程,如今,在孙子的建议下,也出于一位长辈想为晚辈留下更多精神财富的拳拳之心,她开始以时间为轴线,写自己的传记——《时代·命运·人生》。

作为信阳师院“建校功勋”,教书育人40余载,她见证和参与了师院的艰辛发展过程,也亲历了师院的辉煌时刻,是一代信阳师院让你的缩影

经历丰富,人生困苦,继承烈士父亲的遗志,时代大背景下,她为理想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生活风吹雨打,但她不懈进取,激励了一届又一届的师院人,深留学生心目中的,是一个纯正的教书人、一位辛勤而执着的育人者形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新一代的信阳师院年轻学生没有机会见到刘梅生站在三尺讲台上的风采,但乡情难舍,刘老师对学校的牵挂和情谊永远不会改变。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