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
近日,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了自己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室座椅上的冠名捐赠铭牌和寄语,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该活动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启动的一项名为“文泰楼座椅捐赠冠名”的“校友合伙人”项目。若校友单笔捐赠金额满1000元,即可在校内文泰楼101、102教室的座椅上安装刻有姓名、年级和专业信息的铭牌,且该活动支持座椅联合捐赠。校友们纷纷“抢”起了母校的“专属座椅”。
从校友们的参与热情以及网友反馈看,这不失为捐赠模式的一种创新:降低了校友参与校园建设的门槛,1000元的数额不高,还支持联合捐赠,支出压力小了很多。降低了大家的精神负担,原来一说捐赠,校友们就紧张,总是担心自己这三瓜两枣的,学校未必看得上,担心自己的小小的一片真心会引人耻笑。座椅铭牌自然不存在这样的烦恼。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明白了,捐赠并不是金钱的游戏,也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而是校友们的一片心意。这样的捐赠更自然更纯粹,也更符合捐赠者的初衷,反而更贴近捐赠作为慈善事业的本意。
这块小小的铭牌,密切的是校友与学校的联系。大学校园记录了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对个人而言有着巨大的纪念意义。教室里的埋头苦读,校园里的憧憬和梦想,不随岁月褪色变味,反而越来越醇香。我想校友们之所以激烈争抢“专属座椅”,除了想为校园建设出把力以外,也是想以这样一种方式留下自己的青春记忆,完成自己的精神洗礼吧。
一直以来,高校捐赠背负着比较沉重的功利化包袱,目的性太强,公益性的显现不够。比如,某高校搞的 “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就让校友们闻之色变。制定募捐目标、计划,以班级的力量推动,搞道德绑架,把捐赠弄成了赤裸裸的校绩工程。一些高校频频借校庆之口主动“索捐”,面对这样的“索捐”,校友往往陷入不得不捐的困境中,哪怕捐了,主动性也不强。还有部分高校,基于感恩和爱心的捐赠被披上“衣锦还乡”的外衣,背离了捐赠的初心。
一些高校还存在“嫌贫爱富”的现象,大家都盯着“成功人士”,都盯着“杰出校友”。以至于拿下“成功人士”成了打开高校捐赠工作局面的捷径,“成功人士”不堪重负。普通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普通人的需求被忽视了。其实想捐赠的校友不少,可现实中却缺乏可以让普通校友参与进来的好渠道、好方式,与此相关的公共服务产品还没建立起体系。
高校捐赠需要探索一条大众化捐赠的新路,让普通学生也能参与进来。需要以记忆为绳,系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回归初心,将每一次捐赠升华为一场情感的共鸣。从这个角度说,捐赠铭牌无疑做了积极地探索。当然,捐牌不是卖牌,不可过分渲染,不能炒作,避免引起过度商业化的质疑,让捐赠变味。还要尊重自愿原则,避免用任何言行激起攀比之风。
学校课堂是神圣的,容不得半点玷污。校园更不是秀校友财力的地方。慈善的力量体现在理念的纯粹上,越纯粹其感召力越强。
(原题为《一高校开放座椅“冠名”,大众化捐赠新路值得探索》 作者 高路 来源 潮新闻)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iPhone版
                                        iPhone版  Android版
                                        Android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