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不搞长篇大论,就聊点实在的——从2026年到2030年这五年‘十五五’规划,国家要干的大事,咋能让咱东河南村的乡亲们多挣钱、少跑腿、养老更安心!”10月29日下午,荥阳市汜水镇东河南村的小广场人头攒动,荥阳市委宣讲团成员、市委党校教师庞一刚开口,就用一句接地气的开场白抓住了在场村民的注意力。这场别开生面的宣讲,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勾勒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为了让这份“顶层设计”真正走进基层、落地生根,庞一做足了功课,把政策要点和村民的“急难愁盼”逐一对应,准备了“家常话讲义”,“啥是全会里说的‘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可不是啥虚头巴脑的词儿。咱汜水镇的阀门厂造出的阀门远销全国各地,还有咱村民合作社种的大棚蔬菜直供市区超市,就连村口小李开的便利店,都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

谈起未来的发展,庞一娓娓道来,“未来5年,国家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咱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都会有更好的政策扶持,销路会更宽,挣的钱也会更多!”“全会明确要‘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咱荥阳已经在推进社区医院升级,镇卫生院也增添了新设备,以后看病也不用往市区跑了,独居老人也会有人照顾,儿女在外打工也能更放心。”

鲜活的案例、通俗的解读,让现场气氛愈发热烈。宣讲接近尾声,村民李大姐的发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今天听庞老师的课才明白,‘十五五’规划里的大道理全藏在咱的柴米油盐、田间地头里。”

这场“短平快、接地气”的微党课只是荥阳市全会精神宣讲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了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荥阳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等线下阵地,积极探索“理论+故事”“理论+文艺”“点单+配送”等宣讲模式,通过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推动荥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记者 姚辉常 通讯员 蒋士勋 周佳琳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康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