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郑州举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接受媒体专访,围绕郑州诗词资源开发、文化出海及小众诗词传播等议题分享见解。

记者:在文化出海方面,您最推荐向海外推介郑州的哪位诗人?
李定广:郑州与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这三位唐代大诗人渊源深厚,这是最大的文化优势。若论首选,我推荐李商隐——他生于郑州、卒于郑州,人生多次在此驻足创作,这里是他的永恒故乡。杜甫同样值得重点推广,他的诗作代表中国诗歌最高成就,上百首作品家喻户晓;李商隐也有六七十首经典流传。将这些广为人知的佳作推向海外,更易被接受,能让国际友人领略中华诗词的深邃美妙,实现文化的“美美与共”。
记者:对于那些意境深远却渐被遗忘的小众佳作,该如何挖掘推广?
李定广:袁枚的《苔》是个典型案例。这首诗原本知者甚少,但经过谱曲并由山区孩子们真情演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意境后,一夜爆红。这说明只要找到合适的传播方式,冷门诗作同样能够“出圈”。我们应该借鉴这个思路,根据诗歌情感特质匹配最佳载体,让被埋没的明珠重现光彩。
记者:对于河南打造杜甫、李商隐等名人IP,您有何建议?
李定广:可以借鉴西安将诗词融入城市景观的经验。郑州尤其适合打造李商隐IP——作为“中国情诗鼻祖”,他的爱情诗成就卓越,而爱情、亲情、乡情正是最能引发共鸣的情感载体。比如在夕阳楼遗址设立李商隐塑像和诗碑,强化文物标识,打造文化地标。同时可以举办诗词赛事,虽然河南已举办两届诗词大会,但还可进一步联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资源,为选手提供展示平台,既提升活动影响力,也更有效推广郑州诗人IP。
记者:关于郑州地域诗词资源的媒体转化,您还有哪些具体建议?
李定广:作为唐诗重镇,郑州可多举办主题诗会如重阳诗会;加强与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我愿协助对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总导演,通过国家级平台提升郑州诗词文化知名度。同时要继续深化“创造性转化”,本次论坛的“重阳诗乐会”就是良好示范,未来应融合更多艺术形式,让郑州诗词真正“活”起来、传开去。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