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其中商品消费增长3.9%,服务消费增长7.6%。增速的差异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服务消费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服务消费数据的领跑,折射出了需求端的变化。曾经,旅游意味着景点打卡和特产采购。如今,深度体验和情感连接成为新的追求。比如,在近期火爆出圈的开封万岁山景区,充满巧思的游览动线、NPC精心带入的沉浸式体验、周到的游客服务,让这里成为假期热门目的地。游客不再满足于“看过”,而是渴望“体验过”“感受过”。这种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共鸣的转变,正是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

需求端的升级,倒逼供给侧以创新破局。从已公布国庆旅游数据的省份来看,江苏全省接待国内游客6075.15万人次,游客总花费644.93亿元,旅游收入位居全国首位。从实践来看,江苏将大型演艺活动打造成强大的“客流引擎”,通过丰富优质演出供给,全省双节期间举办各类演出超465场;创新推出“票根+”政策,让演出票证成为全域消费的“通行证”,延长消费链条;从“夜经济”着手,拉长文旅体验时间,丰富了消费场景。

服务消费的核心,始终是“服务”二字。过去一些商家只想着“抓客流”,却忽略了“留口碑”。一时的生意红火,并不等于可持续的繁荣。相反,差评与吐槽,往往能一夜之间毁掉一个品牌、一座城市的“网红”光环。消费升级时代,消费者的要求更高,容忍度更低。

今年的假期经济,让我们看到信心,也看到考题。服务消费可以成为支撑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动力源。近期,多部门联合推出《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着力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政策逻辑很清楚:以人为本,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消费潜力自然得以释放。

各地也在积极行动。京沪高速江苏阳澄湖服务区打造 “文旅融合型驿站”,引入非遗展示、特色餐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上海长兴岛服务区增设母婴室、淋浴间和自助洗衣房,细化出行便民服务;多地政府开放机关大院停车场供游客免费使用,部分城市还推出机关食堂便民窗口,提供平价餐食。看似零散的举措,实则都围绕 “以人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让文旅消费的温度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

假期的热闹会过去,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停止。文旅市场从来不是单一的资源竞争,而是综合服务的较量。说到底,服务才是“消费点”——让游客体验更优、细处温度更足、供给创新更强,才能让短暂的假日热潮,变成长久的消费信心与经济动能。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统筹:梁冰
编辑:魏泽斌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