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地理中枢——中岳嵩山,巍峨群峰间不仅蕴藏着千年禅宗文化,更悄然封存着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地球远古记忆。

近日,位于嵩岳寺东侧的一处奇特地质构造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一条绵延500米、宽20至30米的巨型垄状地貌赫然显现,其形态规整、结构清晰,被确定为距今数万年前冰川活动留下的确凿证据。这一发现地点坐落于嵩山南麓,峻极峰南侧,地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域。该地貌被命名为“三公石冰碛垄”,因垄体之上分布有3块巨大的石英砂岩冰川漂砾,民间称其为“三公石”而得名。

从宏观形态看,该冰碛垄呈对称式分布于沟谷两侧,前端保存完好的终碛垄轮廓清晰可辨,整体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更为关键的是,地质特征分析排除了多种非冰川成因的可能性。垄体由泥、沙、砾石混杂堆积而成,不显示层理,基底为页岩,而上覆漂砾则为远源搬运而来的石英砂岩,成分与本地岩石明显不同,可排除原地风化残留;巨石高居垄脊之上,位置稳定且无崩塌痕迹,排除了重力崩塌来源;对称垄状分布格局可排除洪水泥石流扇堆积特征。

综合多项证据,科研团队初步判定:“三公石冰碛垄”为典型的侧碛—终碛复合垄槽序列,系古冰川退缩过程中堆积形成,是嵩山地区首次发现的系统性冰川地貌。这一发现或将彻底改写中原腹地无显著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传统认知。目前,研究团队已联合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技术力量,并邀请河南理工大学司荣军教授领衔开展深入调查。工作重点聚焦于冰碛物的沉积结构解析、漂砾运动轨迹反演以及关键样品的光释光(OSL)测年分析。初步年代学数据显示,该冰碛垄可能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的东山冰期(MIS4,约7万年),及更早的庐山冰期(MIS6,约15万年)。若最终确认属后者,则意味着嵩山曾在末次冰盛期之前经历显著冰川发育阶段。

随着研究持续推进,这片沉寂已久的冰川遗迹正逐步释放出关于东亚内陆古气候演变的重要信号。它不仅是嵩山地质演化史上的关键拼图,更是解读中国东部中低纬度山区第四纪环境变迁的“天然档案库”。当少林钟声回荡在山谷之间,另一段来自远古冰原的低语,也正在嵩岳大地深处缓缓苏醒。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王照波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康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