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荥阳市乔楼镇韩村谢咀自然村地头一下子热闹起来了——隆隆的农业机械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寂静,大型车辆进地开工作业了,清理田间杂树、杂草;田间地头人头攒动,重现往日的喧嚣,电动车、汽车来来往往,穿梭不停,就连年逾古稀的老头老太太们也在家人的搀扶下,乘车颤颤巍巍地回来了,年幼的小孩子挣脱大人怀抱下地奔跑,体验这难得的久违的乡村气息。他们虽不善言语表达,但行动证明一切,无不奔走相告,分享喜悦,眉宇间难言兴奋。在地头上,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都在兴奋地谈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土地流转承包、签订协议、征求意见签字。

在谢咀地头简易的平房前,已经退职多年的韩村老支书李永生,正和一众乡亲和土地承包经营人围坐在一起热烈谈论着土地流转承包的有关问题。

近年来,因为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了,家里的老人大都年事已高,种地力不从心,加之村庄拆迁,在外居住,不方便回来耕种,土地大都栽植成了果树,可又不懂果树种植管理技术,一年到头收获寥寥,尽是投入,资金是有去无回,特别是最近新的农业政策出台后,国家种粮补贴只补贴给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不种粮食作物连最基本的粮食直补资金也拿不到了,不少家庭土地可能零收入了。

看着庄稼地里满眼的树木和杂草,李永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暗下决心,坚决不能让土地荒了,要千方百计把土地盘活利用起来,让庄稼地绿起来,创造效益。他联合党员、群众代表通过网格平台向村里、镇里反映该问题。问题反映上来之后,经村“两委”干部、党员、组长、群众代表商议决定,大胆尝试,走农业合作化集约经营发展道路,寻找土地承包经营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整体流转合作,但是,怎样找到趁心合适的承包经营大户是个关键。

实践证明,坐在办公室尽是问题,走出门来尽是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高手在民间。土地是村民们的命根子,是大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如今要把经营权转交给他人,实在是难以割舍,其间爱恨情仇,难以言表。决不能跳出狼窝又入虎穴,痛定思痛,吸取其他地方经验教训,一定要找到可靠的承包商,经营好这块土地,同时也确保群众流转金顺利到手。党群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万众一心、其利断金,在韩村村“两委”干部的大力支持下,集思广益,经多方努力、几经周折,多方考察筛选,就在这个夏末,最后联系到了合适的土地承包经营大户。

常言道:说了容易做了难,万事开头难。找到合作方详细洽谈之后,已是临近秋收,接着是紧锣密鼓做群众具体工作。在召开群众会议上说到土地流转承包问题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群众意见千差万别,有支持、有反对,还有其他方面情况,家家有想法,户户各不同,群众意见一下子不好统一起来,问题重重。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说了算、定了干,干就要干成。怀着这个信念,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日子里,由村“两委”干部帮助牵头,李永生多次召集村民组长、群众代表商议此事,为做好群众工作,他们逐个联系每户群众,走访调查,说明情况,解释政策,陈述利弊,征求意见,夜以继日,不厌其烦,具体到每个细节问题,甚至到每个人、每块地、每条路、每眼机井、每棵大树、每座坟,登记摸底,摸清地上地下全部附属物和基础设施,商议协议条款,研究具体承包办法,联系承包经营人,认真沟通协调,除当面沟通之外,每天微信群里也在讨论流转问题,各抒己见,有时甚至讨论到半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永生等一班人的努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认可,真诚打动每户群众,也打动了土地承包经营户,经过多日努力,最终促成合作。其间,他们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代表的积极性,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就连平时爱较劲的人也被动员志愿参与此项工作,平时在工地上打工的李志强等人,是村里有名的较真,也脱下一身沾满泥水的衣服,换上干净的衣服,跑来跑去,打电话,联系亲朋好友,做沟通协调工作。

9月13日下午,当场最后完成征求群众意见签字后,合同签订结束,交付定金,机器正式进驻耕地作业,开始清理杂物后。现场,60多岁的组长鲁建功感慨地说:“真不容易啊,没想到咱这世世代代的种田人也能不用自个下地干活领钱了!今天这个日子,值得纪念。”最后,老组长提议:“今天这个开头,意义非凡,全组群众集体合影留念,留下珍贵的记忆。”

亲身经历洽谈工作前前后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户康女士也被大家感动了,她表态说,她和伙伴们下决心一定要大干一场,要不断学习农业先进技术,种好田,多打粮,多做贡献,让大家放心,用实际回报大家的信任。

经过连续多日机械作业,地面杂物基本清理结束。接下来将进行土地平整耕种,要不了多久,一派充满乡村气息、崭新的绿油油的高标准农田将呈现在大家眼前,重现生机勃勃景象。

据悉,此次流转承包,共流转耕地500多亩。对此,老支书李永生等人并未满足,他向土地承包经营户康女士说,下一步还要继续做工作协调,争取把附近闲置农田都流转过来,力争达到1000亩左右规模,发展多种种植经营,最大限度让群众受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多做贡献。

长期以来,李永生一直热心集体公益事业,想方设法带领身边群众就业创收。此前,他曾联系帮助村里修路、打井、架电、帮助帮扶困难群众,联系客商开办过建材厂、磨料厂、农产品加工厂,组织红薯规模种植,组织施工队外出承包工程等,千方百计带动乡亲就业,想着为乡亲们力所能及地办点好事,办点实事。闲暇时间里,他还在村头开辟一片荒地,种植蔬菜、果树等,收获的蔬菜、水果大都送给亲戚朋友了,他说,也没想过咋去图回报,就是要记住这份乡愁,啥时候都不能忘了种田人的身份。

记者 姚辉常 通讯员 赵文卿 文/图


编辑:李佳露
统筹:张改华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