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假期,全国各地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接到了一项作业:种植绿豆芽,并每天记录变化,形成观察日记。
因为在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有一个写观察日记的习作要求。其中包含了观察种子、树叶、月亮、小动物的变化。由于绿豆芽生长周期短,便于观察,所以成为很多家长的首选。为了不耽误孩子的作业,又不影响出行,很多家长用塑料杯、玻璃瓶、塑料盆装上绿豆,一路边玩边记录,让绿豆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几颗绿豆,一个塑料杯,浇点水就能生长,几天内就能看到变化。孩子参与感和获得感不少,家长也不用费太多精力,这样轻松有趣的实践作业,无疑是一份贴心的设计。其间亲子互动协作,更是一种难得的成长体验。
家长帮忙换水、孩子观察豆芽长了多少;家长提醒记录,孩子认真写下自己的发现……无论是在家种豆,还是带着绿豆旅游,都比单纯的书面作业更加生动,更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表达力。
“这绿豆也是经历了短暂又辉煌的一生!”“完成作业后豆芽被我们炒了吃了,功成身退。”家长幽默的话语中透出认可,也藏着对孩子实践作业的期待——应当有意义、有真情实感。事实上,很多家长并非抱怨实践作业多,而是不希望那些需要孩子自己动手、亲身体验的东西流于形式,变相成了家长的负担。
就拿绿豆来说,四年级学生可以自己种植、自己浇水、自己观察记录;家长则可以简单帮忙指导、帮忙携带、帮忙应对一些特殊情况,而不是让家长或别人“代劳”,或是网购现成的绿豆生长日记,把观察作业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应付。像这样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完成,家长辅助甚至无需参与的作业,想必也不会变成甩不掉的“包袱”。
这篇绿豆观察日记颇有心得——作业设计得贴心、家长为孩子用心、孩子学得开心,这也正是教育最动人的地方,温暖和善意,就藏在无数将心比心的小事里。
除了绿豆,按老师要求,学生也可以观察其他植物,或者天气变化,小动物的成长变化等等,家长和孩子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这些也是作业设计越来越多元化、人性化的一个缩影。
让作业回归初衷,让教育回归本真。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也好像一颗颗绿豆,用心浇灌方能茁壮成长。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