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村的田园风光 图源:天府发布
今天,出门旅游的你回家了吗?
目前国庆中秋假期的文旅消费数据尚未发布,但根据交通运输部的分析预测,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铁路、公路、航空、水路构成一幅壮观的“移动中国”图景。
人都去哪儿了?到各地的景区、文博场馆、剧院看看就知道了。这个长假,有人选择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有人自驾到内蒙古阿尔山欣赏红、黄、绿三色交织铺展出的秋日画卷,抑或南下贵州到“村超”赛场为喜欢的球队喊一嗓子“加油”,博物馆也迎来人流高峰,重磅展览一票难求……从城市到乡村,从名胜古迹到自然风光,从博物馆到工业遗址,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不断涌现,为假日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游客来了更新体验。
多地发布假期文旅消费数据
游客量、消费额都在涨!
◆10月1日,江苏省纳入监测的文旅单位共接待游客641.77万人次,同比增长5.29%;游客消费总额达24.82亿元,同比增长4.95%。
◆假期前6天,山东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256万人次。
◆10月1日至6日,北京接待游客总量2024.5万人次。全市开票营业性演出超2400场,长城国潮、运河休闲、彩灯游园等文商旅体融合的品牌活动,持续释放文旅市场消费活力。
◆截至10月7日15时,四川省纳入统计的A级景区接待游客534.85万人次、门票收入4607.76万元,与去年同期同口径相比分别增长20.51%、34.81%。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不少游客专门来到新疆,想好好看看这片土地的变化。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仅假期前3天,游客量已达到6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多了近10万人次,游客穿梭在琳琅满目的商铺间挑选纪念品,有的围在街头舞台旁观看民族歌舞表演,一片热闹景象……
国庆中秋假期,山西千年非遗平城纸龙走进北京石景山游乐园亮绝活。图源:文旅北京微信公众号
假日文旅市场的繁荣景象,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印证。业内人士分析,中秋国庆假期为旅游消费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活力。拼假错峰的出行方式、对旅游体验的追求、政策的协同发力,形成旅游市场的火爆景象,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群众需求越来越多元,政策也越来越给力。从中央到地方连续打出组合拳激发消费活力。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各地围绕观演赏剧、游历山河、中秋团圆、文化体验、红色旅游、大国重器、时代风采等方面丰富特色产品供给,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
地方上,河南分4轮发放1.1亿元通用消费券,覆盖百货、餐饮、酒店、文旅等领域,本地与外地游客均可申领使用;浙江省金秋文旅消费季期间,预计发放文旅消费券4775万元,同时联动OTA平台、金融机构推出消费惠民活动。以文旅活动为牵引,各地有效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资源,不断拓展文旅产业边界,激活潜在消费需求,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新疆阿禾公路上的秋景 图源:新疆是个好地方微信公众号,马俊供图。
从传统观光游向个性化体验升级
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品质,创意发展彰显文旅魅力。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深层次、个性化文化体验的升级。这一转变推动文旅产业不断拓展内涵、创新形式,精耕山海、细作人文。
在四川成都,一辆“把爱唱给祖国听”的音乐巴士缓缓行驶在成都玉林路街区,走到哪里都能引来众人侧目。作为成都极具烟火气与文艺气质的旅游目的地,玉林路融合“音乐+市集”等多元场景,打造边听边逛、且唱且享的沉浸式文旅体验。而“把爱唱给祖国听”也成为这个秋天玉林最温暖的城市和声。
在重庆北碚区的偏岩古镇老街上,南来北往的游客同坐一桌,在一碗热汤、一席家常中感受长街宴的魅力。
湖南省张家界黄龙洞景区内,非遗民俗风情演艺、海选“龙王”、“龙王”巡游快闪秀、赚取龙票逛龙宫等NPC互动游戏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参与。
浙江湖州千年水乡潞村,节日氛围拉满。 图源:潞韵微信公众号
“以前走哪里就是打卡拍照,像个旁观者,现在能体验的项目越来越多,行程更加轻松自由,还能收获很多知识!”来自四川成都的毛先生通过“竞聘”当选黄龙洞景区新一届“龙王”,和孩子巡游了景区,一家人都很开心。
正值秋季,乡村风光正好,一系列融合自然生态、农耕趣味、民俗体验的特色活动不仅让游客体验感十足,也让村民的丰收溢出了田埂,化作脸上洋溢的微笑。
漫步在千年古村——浙江潞村,稻花飘香,稻穗随风摆动,掀起层层“金浪”。夜幕降临,水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流水倒映着斑斓灯影,与白天又是另一番景致。水街市集的摊位前响起一声声吆喝,特色店铺人气满满,这是潞村的中秋夜,诗意、浪漫。
接连几天,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的万亩高山梯田都热闹非凡,100万斤稻花鱼集中开捞,有人直接下单,有人跃跃欲试下河捞鱼,让农户的稻花鱼成了香饽饽。在河南桐柏县,依靠当地景区,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业观光体验项目红火起来,废弃的小学校园通过招商改建为民宿度假区,咖啡馆、手作工坊一应俱全,预计今年将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沉睡的老房子变成了赚钱的金疙瘩,村民乐得合不拢嘴。
能上手体验、亲身感受、互动参与,正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考虑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为情绪价值买单,此时具备“场景+文化+体验”的复合型项目便受到欢迎。体现到假期中,“躺在酒店床上看云海日出”“庭院温泉赏星空”等沉浸式体验的搜索热度大幅上升。抓住这一心理,文旅从业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旅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100万斤稻花鱼集中开捞,游客体验下水捞鱼。 图源:龙陵文旅微信公众号
“文旅+”拓展消费场景
文旅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和融合能力。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跟着赛事去旅行”“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消费模式继续走红,生动体现了文旅消费与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领域深度融合产生的强大吸引力。
贵州各地的“村”字号系列活动生命力仍旧强劲,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活动以特色赛事、文化展演、旅游体验等形式,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国庆节当天,榕江“村超”球场灯火璀璨,4场足球友谊赛和国庆专场文艺晚会轮番上演,近万名观众与线上球迷共赴一场足球交流的文化盛宴。除了“村超”,贵州还有“村马”(全国赛马邀请赛)、“村T”,伴随比赛,当地还推出非遗赏韵、登山寻秋、刺绣体验等特色活动,让游客感受贵州乡村的魅力。
近期,贵州又添一座“世界级网红”——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这些年,贵州推动“桥梁+旅游”纵深发展,把“桥”变成了“景”,把“交通”变成了“旅行”,围绕花江峡谷大桥而建的旅游区,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规划,吃住行全覆盖,让游客尽情玩转“世界第一高桥”。
花江峡谷大桥 图源:黔西南文体旅微信公众号
假期,各地的音乐节则“长”满了年轻人。在广州南沙音乐秀场举办的超级草莓音乐节延续“先锋、多元、时尚”的基因,打造湾区规模最大、体验最丰富的青年文化聚集地,共吸引近9万人次乐迷参与。它不仅是一场音乐盛会,更是一个融合文创、美食、品牌与社群的复合型文旅场景。音乐节期间,南沙区接待旅客总数超133万人次,同比增长23.96%,重点商圈总销售额突破8288万元。通过“音乐节+景区”联票模式,天后宫、蒲洲花园等景点客流显著增长,跨城观演成为本次音乐节的显著特征,省外乐迷占比接近50%,省内跨城乐迷约占40%。
在北京,北方昆曲剧院在银泰百货举办昆曲快闪活动,将戏曲文化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破圈”,实现艺术传播与消费转化的双向赋能;北京大运河音乐节推出票根福利,观众在现场扫码领券后,即可在多家商场享受满减优惠。
科技赋能为游客带来更多新奇体验。四川广元剑门关景区引入人体骨骼机械设备,助力游客登山,“飞越剑门关”低空旅游项目致力于打造“智能科技+文旅”沉浸式体验。在宁夏银川,今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西夏陵借助XR探秘游戏、VR体验动画、4D电影等互动项目,让历史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文化服务升级,选择更多元
有人出门游玩,也有人选择在图书馆静静地读一本书。这个假期刚刚开馆的雄安图书馆迎来开门红,假期前两天单日接待读者人数均在1.5万人次以上,成为热门文化地标。
每天上午不到9点,国家图书馆“回”字形阅览大厅的书桌前已经坐满读者,没有喧闹只有翻书的沙沙声。“国图的阅读氛围好,藏书和数字资源都很全,学习效率特别高。”一位读者说,“原本以为假期图书馆会比较冷清,没想到座位仍然紧俏。我的目标是利用假期把论文初稿赶出来。”
假期首日,读者在图书馆门前排队等候开馆。 图源:微博“郑州图书馆新馆”
博物馆中丰富的文物、剧院里精彩的表演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旅行平台搜索预约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自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是众多游客出行的热门选择。其中,故宫博物院客流较平日增长146.28%,沈阳故宫博物院客流较平日增长122.01%。
为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多家博物馆推出延时开放。湖北省博物馆开放夜场,中秋节当天夜游时间还将特别延长;江苏苏州博物馆本馆和西馆、苏州民俗博物馆均延时开放至20:00;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不仅将开放时间由8:30至19:00调整为7:30至20:30,每日还将增加3500张门票。
国庆假期的演艺舞台则洋溢着浓厚的家国情怀。“‘盛世华章’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在北京艺术中心奏响《红旗颂》《祖国颂》《我爱你中国》等曲目;山东梆子现代戏《孔繁森》、现代评剧《路北游击队》等演出,精彩故事结合地方特色唱腔,动人情感中彰显家国大义;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长影旧址博物馆推出“光影摇篮·红色礼赞”主题活动,包含光影主题巡游、歌舞情景演出、歌舞剧《光影星河》等内容。
从热门景点的人潮涌动到图书馆中的静心阅读,人们休闲方式的转变反映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日益完善和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
江苏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在亭台楼阁嵌入戏曲演出,实现移步换景。 图源:水韵江苏 有你会更美微信公众号
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每到节假日,景区往往人潮汹涌,热门景点门票迅速售罄,一票难求成为常态,这不仅是文旅市场繁荣的缩影,也是对现有公共治理模式的考验。这个假期,很多城市的做法得到了游客的认可、好评,反映出管理者正跳出“门票经济”思维,构建以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服务生态,以科技赋能精细化管理,以创新回应社会诉求,体现了旅游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深刻转型。
西夏陵面对客流高峰,不仅延长开放时间、增设停车场,更推出“游客服务吐槽码”。这一举措突破传统限流的被动模式,将游客的抱怨转化为景区优化的动力。这种以游客为中心的治理模式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受到好评。
西夏陵景区的志愿者为游客提供购票服务 图源:西夏陵景区微信公众号
假期,到北京旅游的不少游客发现,到不同景点总要进入不同的小程序填写信息购票,针对景点预约多头管理、操作繁琐的问题,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回应,整合全市文旅资源的“统一在线预约平台”正在开发测试,将于近期正式上线。这一举措被视为对假期旅游体验短板的快速响应与精准改进。
10月4日,“苏超”南京队对阵连云港队的淘汰赛在江苏南京奥体中心举行。从连云港赶来的球迷夏先生将行李寄存在储物柜,轻装上阵为球队加油助威。“一下高铁就赶过来了,大包小包很麻烦,储物柜帮了大忙。”夏先生说。据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全市110个重点区域布设了2491组储物柜,覆盖主要景区、交通枢纽、星级酒店和重点商圈等,让游客轻松游南京。
假日经济就像一扇窗口,展现出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无穷潜力。一个个动人的瞬间、一张张欢乐的笑脸生动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化充裕带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中国文化报)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